老祖宗的東西,所以就算劉厚拿這種倭人的東西來用也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唐刀最早是沒有弧度的,在唐代末期時出現了一些帶有略微弧度的唐刀。而後在宋代前後,倭國根據我國的唐刀發展出具有獨特形狀的倭刀,而且大量出口給天朝。
可見倭國是個很善於抄襲與山寨的民族。但是同時,他們也善於將學來的技藝精益求精,甚至超越原來的老師。
所以在近現代,倭國的科技與經濟水平超越了天朝甚至一些西方國家,客觀點來說,他們雖然是個生性殘忍令人討厭的民族,但是他們的某些精神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言歸正傳,劉厚想起了改造刀具後,二話不說,叫人拿來紙筆開始畫畫。
劉厚小時候家裡窮,沒上過什麼興趣班,那時候學校也是應試教育,美術、音樂這些課在學校變得可有可無,所以他的畫畫得很難看。
劉厚畫的就是他印象中的倭刀,可惜,他沒有見過真正的倭刀,只是在影視作品中見過樣子,憑著這點記憶,劉厚畫出來的是倭刀似是而非。
趙雲湊前一看,太子殿下畫的刀是一把刀柄很長、刀身窄長,刀的尾部略微彎曲、刀身上還有一條溝的奇異兵器。
刀柄很長趙雲可以理解,那是為了方便雙手握刀,藤甲軍現在的劈砍動作就是雙手完成的,這樣的刀柄相信比現在的刀更好握持。
刀身中央有一條凹槽趙雲也明白,那是用來放血的血槽,很多武器都有類似的結構,可以使人更快地失血。
但是刀身弄得那麼狹窄趙雲就不同意了,他看著劉厚在圖樣旁邊標上的數字,就更疑惑了。
劉厚也不知道倭刀各個部位的引數,他也是估摸著寫的。他將刀背厚度定在約4毫米到7毫米之間,最厚的地方就是靠近把手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刀身背厚足足有7毫米,然後逐漸縮小到4毫米,到了最後一寸來長的刃尖處就薄得像紙了。
刀身最寬處約35毫米,也是在靠近把手的地方,然後逐漸縮小到30毫米,刃尖處進一步縮小成尖。
“阿斗,恕我直言,這麼薄、這麼窄的刀,如果遇到敵人的厚背刀,很容易被砍斷。除非像你的寶劍一樣,用頂級的百鍊鋼在外,裡面再夾一條軟鋼使它有足夠的彈性。”趙雲道。
他一直教導劉厚武藝,雖無師傅之名,但有師傅之實,在劉厚再三堅持下,加上現在年紀大了,到了可以倚老賣老的年紀,所以他也稱呼劉厚為阿斗了。
事實上,劉厚更喜歡趙雲這樣稱呼他,他不喜歡趙雲整天一本正經地叫他太子殿下的樣子。
“鏘!”的一聲,劉厚抽出掛在腰間的“風雲”寶劍,一道寒光閃過,映照在劉厚的臉上顯得慘白慘白的。劍光流轉,就像風吹著雲朵在劍身上流動。劉厚第一次覺得,行雲流水這個詞除了可以比喻做某件事很流暢之外,還可以用來描述這把劍劍身的光學效果。
“是啊,我畫出來的這把刀,刀身還真和劍身差不多寬。如果想要它的硬度達到要求,就只能提高鋼的質量了。”
“所以這樣的刀可能無法大規模裝備部隊。”趙雲言簡意賅地道。
“呃……”劉厚被趙雲駁得無語了,這些年工業部的冶煉水平的確提高了很多,由劉厚手上的“風雲”就可見一斑,可是,這種高水平的冶煉、鑄造技術卻是很耗費人力物力的,無法大規模生產。
劉厚想了一下,這種薄背窄面的刀還真是難以大規模鑄造,自己有點想當然了。古代人為什麼要鑄造那麼大的大刀,不是他們不懂得輕便的好處,而是材料跟不上,不得不為之。
劉厚被趙雲的話打擊到了,有點意興闌珊,道:“唉,算了,既然畫好了就給蒲元送去吧,造不造得出來就看他了,能造多少就先造多少吧。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