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與趙普談笑風聲,完全沒有君臣那麼嚴的禮數,或許是多年的生死之交,也或是趙匡胤的過於依仗,目前他對趙普給予最大的信任,成為宋國的獨相。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不亞於秦漢時的丞相了。 不過,趙普剛上任一個月而已,他的權勢並不牢固,威望也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因此,這宰相身上特有的那股老謀深算、權柄之臣的氣勢,還沒有養成。 這時候,門口傳來腳步聲,太監總管張德鈞走入御書房,聲音尖細說道:“稟官家,二皇子殿下在門外等候。” 趙匡胤有四子,不過大皇子趙德秀和三皇子都是早夭,沒有成長起來,二皇子趙德昭與四皇子趙德芳目前成長起來,都是少年了。 “哦,昭兒來了?宣他進來吧。” “喏!”張德鈞轉身走到門外宣了口諭。 頃刻間,十四歲的趙德昭,少年模樣,眉清目秀,頭戴玉冠,一身錦衣絲袍,剪裁得體,顯得身材挺拔高挑,頗顯英姿不凡。 趙匡胤眸光看了自己兒子一眼,儀表堂堂,露出些許欣慰之色。 “兒臣拜見父皇!”趙德昭躬身行禮,畢恭畢敬。 趙匡胤隔空虛手一託,說道:“免禮!” 趙德昭起身後,又對著趙普伸手一禮:“見過趙相!” 他明白趙普跟父皇的關係,相交莫逆,數次生死與共過,情誼深厚;加上父皇得天下,有許多功勞是趙相背後出力;在他父皇未登基之前,他們這些晚輩,見到趙普都要稱呼趙伯,如今身份有別,但二皇子趙德昭也不會失禮。 趙普也拱手還了禮道:“見過二皇子殿下!” 彼此相互施禮之後,趙匡胤微笑看著趙德昭,詢問道:“來到朕御書房,可有何事?” 少年趙德昭恭敬道:“兒臣過來給父皇請安!同時,兒臣近日聽了翰林學士講解南北形勢,便在書房中寫了一篇文章,見解淺薄,請父皇指正教誨。” 趙匡胤聞言,倒是來了興趣,他自己是半個粗人,出身軍人世家,於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後隨郭威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 當柴榮登基後,趙匡胤跟隨他南征北討,官爵一路提升,拜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任殿前都指揮使,軍權在握,威望甚高。 可以說,趙匡胤在領兵打仗,排兵佈陣上,十分有才能;武藝也不俗,自創了太祖長拳、棍法等,歷史上評為五代末北宋初的軍事家、武術家。但讀書學問卻並不細緻,在詩詞歌賦、錦繡文章方面便不擅長了。 趙匡胤聽皇子寫了一篇對局勢看法的文章,來了興趣,接過趙德昭遞上前的絹紙,掃過上面的內容,那文字寫的倒是中規中矩,甚至字型有些清秀俊美,缺少豪放與骨感,秀麗如女子的字跡。 “自唐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州縣瓜分,英豪鼎峙……” 十四歲的趙德昭聽了翰林院多位侍讀、學士的講課,不乏一些紙上談兵的老儒生,從天下蒼生道義入手,談著仁義對天下治理和兼併的策略;也有侍讀主張先討伐北漢,統一北方,奪回幽雲十六州後,無後顧之憂,再南下征討蠻夷. 這些觀點被趙德昭吸收之後,雜糅進來,他是一個自幼長於豪門和宮廷的少年,對天下事,皆是道聽途說而已,所以觀點看似條條是道,難免有混亂矛盾之處。 趙匡胤看完之後,微微點頭,對皇子寫文章分析天下形勢這個覺悟和做法,還是肯定的,至於內容是否完全準確,倒是次要的。 因為朝廷之事,茲事體大,連他這個皇帝,跟樞密院、政事堂的智囊大臣們商議,都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看法,各說紛紜,各有道理,具體如何抉擇和執行,趙匡胤最後還是要跟趙普反覆商議才能定下。 像皇子這個歲數的少年,會有什麼精闢的想法?真語出驚人,如金科玉律,那就成怪事了! “趙卿,你也看下。” 趙匡胤把紙張又遞給了對面坐在錦墩的趙普,讓他也觀看、點評一下。 趙普算是保皇派,屬於幕後打算擁立二皇子做太子的擁護者,看過趙德昭的文章後,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