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俄國來調解戰爭。難解!
維特沉吟了半晌,突然有些激動地站了起來在辦公室裡走了幾步後立定,扶著身前地椅背道:“只有一種解釋,中國政府將要放棄中立的立場,加入協約國!”
此話一出,立時把將軍和外交大臣震定在了當場。
仔細一想,所有的種種還真是包含了這種可能性。中國在加深和英國的經濟交流,把重要的戰略工業產業拿到英國上市,那本身就是一種潛藏的姿態!如今,在德國叫囂著要軍事幹涉巴爾幹問題時,中國又跳出來阻止戰爭。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和平談判解決巴爾幹問題,已經讓土耳其吃了一個大虧了!因為按照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能夠萬里出兵地中海的軍事實力,不可能在真正去維護土耳其的利益前提下在戰爭爆發之前沒有表示。只有一種解釋,中國也想削弱土耳其卻礙於還有效力地中土同盟條約!在北非打擊義大利,現在削弱土耳其,避免德國軍事介入,這些一連貫起來,豈不是跟協約國的利益一致了嗎?
三人互相看了看,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現在,承擔了協約國義務的俄國似乎再也不用來自東方的威脅了,甚至連南邊的土耳其也不必去理會。因為波斯人在北非已經表現出了相當的戰鬥力。將來一旦局勢失控戰爭爆發,那麼就可以指望中國出動波斯軍團攻擊土耳其,獨霸中東的石油利益!這個時候,似乎正是俄國向中國再度靠攏,以便在將來分上一杯羹的大好機會!
當然,這個時候地三個人都在判斷出大勢的基礎上忽略了一個問題:中國何時加入協約國承擔義務?
“總理閣下,是否把這個猜想通報協約國?”克柳申科扶著眼鏡的玳瑁架子問道。
“不,還沒有到時候,俄國需要在中國的支援下恢復在歐洲的地位。保守這個秘密對我們有好處,否則英國人和法國人很有可能按捺不住向德國發動戰爭。我們需要時間來發展經濟準備戰爭,所以,還是保密吧,在適當的時候再透露出去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維特斷然否決了外交大臣的提議。
1912年11月22日,也就是大中華帝國參加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代表團載譽回國在天津接受民眾的歡迎時,俄國外交大臣召見了莫斯科大(公)使團,提出在倫敦召開關於停止巴爾幹戰爭的和平談判。
大中華帝國副外交大臣伍銘樞伯爵也在倫敦發表宣告。代表中國支援俄國地提議。隨即,一場和平談判就於1912年12月16日在倫敦召開。會議期間,巴爾幹交戰雙方實現了全線停火。有著後臺支援的巴爾幹同盟開始源源不斷地得到西歐的軍火、資金、物資補充,而土耳其則只能全神貫注地處理國內政治穩定事宜。穩定軍隊。時間,對巴爾幹同盟來說極其的有利。
和談,完全是一邊倒的形勢。土耳其無法得到德國、奧匈的經濟、軍事支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來面對萬一談判不成後再次打響的戰爭。而國力的匿乏、人心的動盪恰好是土耳其的死穴。在這樣的條件下,土耳其精銳部隊雖然暫時取得了戰場上的有利態勢,但是戰爭一旦舌出開始,得到補充和擴大地巴爾幹同盟軍就有可能擊敗人心惶惶的土耳其軍,到那時侯,就不是和平談判能夠解決問題的了。指望德國人出兵?那還得考慮到德國與土耳其之間還有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間隔著。遠水永遠不可能解近渴。因此,土耳其代表在和談上是軟弱的,完全就是一隻待宰羔羊的模樣。
1913年年初,《倫敦條約》正式透過交戰雙方地簽署和英、德、中、法、奧、俄六大國的副署生效,而美國。則因為杜蘭特政府忙於政權交接而沒有參與到這次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