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實力的區別,到那個時候再去爭奪主導權就顯得太遲了。
利用戰爭削弱英國是必須貫徹下去的宗旨,四個方面同時著手也完全可能達到這個目的。換一句話來說,大中華帝國國防軍萬里迢迢地去參加歐洲的大戰不是去幫助英法俄,不是去搶著承擔國際責任,而是要去確立霸主的地位。因此,關鍵不是戰爭的結果而是過程!戰爭的過程就是各國變弱而中國變強的過程,這個過程地節奏長短應該由大中華帝國來控制,這才是所有戰略的實質性的核心!
首先,中立國的地位應該被充分利用。充分發揮起作用來。說不得,給即將面臨的對手——德國輸輸血還是非常有必要地。德國人應該旭抬地去打擊法國、英國和俄國。打得越慘烈越好,只不過需維持在戰線上的某種平衡而已。儘量激烈的戰爭也會增加各國對中國資源的需求,加大他們對中國工業生產能力的依賴程度。開放波斯灣的道路也是為多一條戰線流英國人的血嘛!何況。這和藍色計劃還有極大地關聯呢。
其次,趁著歐洲大戰要實施的絕對國防圈計劃、藍色計劃主要針對的目標就是協約國“夥伴”,目地除了得到一個安全地國際軍事戰略態勢外,還連帶著削弱英法。安南是法國的重要遠東殖民地,喪失了這個殖民地法國的勢力就只能侷限在歐洲和非洲,喪失了這個殖民地以後,等於給法國椅子鋸掉了一條腿。而印度和阿富汗。只要英國去開闢中東戰線,優先呼叫地就是印度殖民地軍隊。只要戰事不太順利或者遭遇失敗,印度地政治力量就完全可以跳將出來爭取獨立。而這個時候。因為大批軍隊的抽調。英國絕對無法去對付印度地獨立風潮,最終結果是無可奈何地把喬治五世頭上的印度皇帝皇冠摘下。印度一去,阿富汗就必然倒向強大的大中華帝國。這樣。中國的亞洲就成為現實!再來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殖民地在英國經濟危機中已經受到了牽連而在戰爭中還要繼續為英國流血,流很多的、難以承受的鮮血。在戰後削弱的英帝國。在印度開創出一條殖民地獨立道路後,這些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可能性非常之大!200年前有美國、現在有印度做榜樣,由不得他們不去想象獨立的美好未來。興許只需要暗中推一把,大英帝國的大廈會就此倒塌而沒有實質意義的英聯邦必然提前出現。
再者,透過戰爭的物資供給,英國和其他國家的黃金儲備必然易手,甚至南非那些產量驚人的金礦所有權也可能落到大中華帝國手裡。那時候,國際金融體系的中心就在上海而不是倫敦。缺乏在金融經濟上領導力的英國還能去領導世界嗎?不可能的事情。
又者,戰後對戰敗國的處理必須要按照中國的意願來進行,利益分配上,沒有必要大度地給英國、法國、俄國留些什麼,該搶的搶,該拿的拿,該分裂的分裂,該支援的支援。一個實力劇減而矛盾重重的歐洲也將成為英國無暇他顧,無力重整聲勢的重要因素。
綜合這些因素來考慮,落實到馬上面對的行動上,無非就是以給英國軍隊讓路來建立戰爭物資的供求關係並收復香港,待驕傲的德國人略微清醒並感覺到消耗戰危機後,也有理由賣點東西給德國。畢竟中國軍隊為英國軍隊攻擊土耳其讓了路,那中立國的船隻進入北海也就順理成章了。中立國嘛,對交戰雙方必須不偏不倚……
龍劍銘痛快地伸了一個懶腰。又做了幾個深呼吸後,覺得堵在心口的石頭基本搬開了。如釋重負的暢快感傳遍全身。
“嗬……”忠誠的當錯吉低低地咆哮起來。
龍劍銘轉頭一看,喲,來事了!
“宏明,來來來,這裡的湖風可不能被我一個人就享受完了。當錯吉,過來。”心情大好的龍劍銘春風滿面地招呼著。
方維志走了過來,還沒有說話就先把電報稿交到龍劍銘手上。待皇帝在翻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