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便宜,有賊心,見人有所損失,則好像自己得到了什麼一樣,喜歡傷害他人,見人有了利益,反而很生氣,心存嫉妒而對人不施以恩德;太陽之人,性情大大咧咧,好說空話大話,志向很大卻不紮實前進,言行舉止隨便而不太顧及影響和後果,做事常自作主張,事情搞砸了也不後悔;少陽之人,好自貴,處於很小的位置,自己就已經認為很滿足了,喜歡外交而不愛內部活動;陰陽平和之人,內心祥和安靜,不患得患失,心態坦然,萬物一體,淡泊名利,隨緣妙用,自重而謙虛,與人處事透過言談而不透過其他“治理”手段,是謂“至治”。
這五類人外在表現為五種形態。“太陰之人,其狀黮(dǎn)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guó)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xiǎn),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yóng)顒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大意是說:太陰之人,面容黑色,看上去容貌不善,俯視他人的樣子,膝彎卻不駝背;少陰之人,有股賊相,站立看著急躁險惡,行走起來像要趴下一樣;太陽之人,其狀趾高氣揚,反身彎腰;少陽之人,其狀站著好向後仰,走著好身體搖擺,雙手好放在背後;陰陽平和之人,看上去很有涵養,很隨和,很肅敬,很愉悅,目光往來正而有神,眾人皆稱其為“君子”。
這五種人中,只有第五種人是身體健康的人,其餘四種人都是病態。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其血易脫,其氣易敗”;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少陰……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
所以,根據上述介紹,我們應該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為性情中和、陰陽平和之人;作為醫生,也應該主動引導病人在陶冶性情、改變性格、成為陰陽平和之人上下功夫,以使疾病早日康復。
2006年10月30日於北京
21·問診
中醫文化隨筆21·問診
關於問診,中醫認為必須要通曉人事。《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也就是說,作為聖人的醫生治療疾病,一定要清楚天地陰陽之理和四時法則、五臟六腑、雌雄表裡等情況,也清楚刺灸砭石和藥物治療的適應症,順從於人事,而明瞭如何治療疾病。
那麼如何在診治疾病時“通曉人事”呢?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大意是說,有一些病是失志病,在診治疾病時,要詢問一下病人的“貴賤貧富”情況,也就是了解一下病人的過去與現在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況。這類病人往往沒有風寒暑溼等外邪侵犯的病因,病是從內而生的,曾貴後賤的人是“脫營”之症,曾富後貧的人是“失精”。他們因為情緒抑鬱,所以耗煎營血,悲則傷氣,導致身體日益衰弱,所以外耗於衛氣,內耗於營血。
像這類疾病,當我們問到這些後,馬上意識到是虛症,應該予以鎮心安神、昇陽益氣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引起了痰核(如乳腺增生),也是由於耗損氣血而致,治療初期要注意急用益氣養營等藥專心治療,切不可當作實火而清熱解毒、攻堅散結,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