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養神,柔和的部分養筋。所以要注意人體內陽氣的培養。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效法天德就可以培育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所以,要注意調節情緒,喜怒不節就會耗損陽氣。
《黃帝內經靈·本髒》:“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人心有所記憶,儲存是為志意。所以,只有不斷謙虛進步,變得越來越文明、越理智、越有自制力,才能使意志力不斷得以提高,從而更好地駕御精神、收攝魂魄、合於四時氣候、調和喜怒情緒。
2006年11月30日於北京
66·失落感
中醫文化隨筆66·失落感
所謂失落感,是自己的願望沒有達到而出現的不適的心理感受。失落感很可能會引發人們自卑、悲傷、嫉妒甚至是自暴自棄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應該設法避免。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因為失落而“悲哀愁憂”直接影響正常人體機能執行,應該注意察覺和剋制這種不良情緒。
《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我們應該注意調節情緒,避免“喜怒不節”,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志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落而垂頭喪氣、痛不欲生。
《黃帝內經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論述,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情緒的調節。
如何調節呢?當我們失落的時候首先要給自己一個良性的心理暗示。《易經·乾》:“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大意是說,自然界以其“剛健”的品格,自然而不間斷地運動著,生生不息。例如太陽,每天都是沿著同樣的軌跡前行,給予萬物光芒。君子應該效法這種天德,任何時候都應該自強不息,永不頹廢。
其次,要注意放淡自己的慾望。失落感的出現,往往是現實與自己的願望存在差距造成的。《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另外,要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高看自己而傲慢,也不低看自己而自卑。要清楚自己的優勢而繼續前進,也要清楚自己的不足儘快彌補上。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大意是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善於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一個人任何時候都應該努力學習天德、歷史和人事,以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與能力。當我們失落的時候,應該找一下造成失落的原因,以自強不息,繼續奮勇前進。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大意是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善於談論宇宙“一氣”之論的,也必然彰顯於事物;善於談論“相應”之理的,必然相通於天地的變化;善於談論變化的,而必然通曉“神明”的道理。關於“神明”之理,參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