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小時代”風格橫行的日本文學界裡,顯得大氣磅礴。
當然了,即使如此,司馬遼太郎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在上面這段描寫日俄戰爭的內容裡,司馬遼太郎就顯得非常的缺乏常識。他把俄軍使用的馬克沁機槍當成了加特林機槍。
除了常識性錯誤以外,司馬遼太郎在這段描寫裡還體現出了他的認識性錯誤。
他沒有認清工業能力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他把當時的日軍沒有列裝機槍的原因,歸結到日軍對武器的麻木遲鈍和指揮官個人的錯誤上去了。
司馬遼太郎沒有看到的是,日俄戰爭時的日本,鋼鐵年產量還不到三十萬噸,連現在的復興黨的鋼鐵年產量的一半兒都沒達到。這種工業發展水平的半封建初級工業國家,也就是和沙俄這樣的和它一個水準的還在使用農奴制的初級工業國家,有資格打打仗。
不是什麼日本軍隊的先天體質問題,也不是什麼山縣有朋的愚蠢導致了日本兵被沙俄軍隊的機槍所屠殺,這單純的就是因為工業能力的問題。
不過,如果放開這些問題不追究的話,司馬遼太郎這個當過日寇侵略者的小鬼子,畢竟還是有過真實的戰爭體驗的。
確實,面對鐵絲網和機槍,除非進攻方是先進的機械化部隊。不然的話,在這樣的防禦工事下,進攻的一方都是會像屠宰牲畜一樣,被防禦方非常殘忍的屠殺掉的。
鋼製槍管配上先進理念的彈匣,使用銅質的一體式子彈的加特林機槍在射擊的時候聲音和火炮的轟鳴與步槍的射擊都不相同。
在遠處的山坡上,暗中觀察著的張獻忠的耳朵裡,聽到的是一種好像馬蹄連續不斷的敲擊在石板路上的聲音。這種聲音讓他想起自己率領騎兵攻進縣城裡的時候,騎兵輕馳在縣城的街道上的聲音。
只不過,和那個時候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們的春風得意不同,張獻忠看到的是一幅活地獄一樣的,讓他目瞪口呆魂飛魄散的恐怖場景。
十二架經過王書輝的現代軍工智囊團充分根據復興黨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全面的最佳化設計的復興一式(加特林)機槍,和臥倒在沙袋組成的臨時掩體裡的一個連的步兵,在鐵絲網後面不斷的發出可怖的火舌。
這些由銅彈殼的子彈組成的火力網,像一柄柄長刀一樣不停的朝著被阻擋在鐵絲網前的密密麻麻的騎兵身上揮舞著。而張獻忠的那些寶貝騎兵,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身下的戰馬,好像都是豆腐做成的一樣。
只要這些子彈組成的長刀揮舞到他們身上,無論人馬都會被撕成粉碎。
張獻忠就親眼看到,一個和自己很親密的部下,被機槍的射擊撕成上下兩段。
這個邊兵出身當過多年馬匪,曾經殺死過無數的百姓的壯漢,相當的具有生命力。雖然機槍把他的雙腿連根射斷了,可是他卻能夠拖著一身的鮮血,用沒有雙腿的殘軀在一地屍首中爬行了好一段兒之後才最終嚥氣兒。 時空之門1619
———————————————————————————————
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
。。。
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
復興二式機槍製造的戰果,不僅讓藏在遠處山坡上一個死角里的張獻忠當場吐了出來。【】就是復興軍西北第一軍團負責攔截任務的這些接受了**年長期軍事訓練的復興軍戰士,也被滿地的人和馬組成的屍體碎片刺激的夠嗆。
在用了十來分鐘把兩千多個騎兵撕成碎片,戰鬥時的緊張和集中消退之後,無論是機槍連的戰士還是那一個連的普通戰士都忘記了戰場手冊的要求。他們都忘記了必須進行的戰場警戒,無論是幹部還是戰士,這幾百個人都一起彎下腰不停的嘔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