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到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一生所寫的鋼琴奏鳴曲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三十二首。被編入到一個集子當中,全稱就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包括了他從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全部創作作品中的精華,可以稱之為鋼琴奏鳴曲中經典如教科書一般的存在!之前說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鋼琴藝術寶庫裡的《舊約全書》,殿堂級的存在,同樣,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就是與其比肩的存在,被稱為《新約全書》!
陳楠看著楚揚已經在鋼琴前坐好,輕輕衝他點了點頭,隨即念出了第三題的題目。
貝多芬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這首曲子,有一個大眾熟知的名稱,《月光奏鳴曲》。只不過,很多人知道貝多芬的《月光》,但習慣性地不加“奏鳴曲”三個字,也基本上沒怎麼聽過這首曲子的全曲。
大多數人知道這首曲子,都是因為在小學的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大意是說,貝多芬在海邊遇到一戶窮苦的人家,並在他們家裡度過了一晚,然後在海邊看著月亮,就寫出了這首優美的作品。很多人看了這段介紹,就覺得月光曲一定是一首很安靜,很優美的作品。
但事實上,真實的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寫這篇課文的人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要編出這樣一個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在西方音樂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現代搞音樂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貝多芬去沒去過海邊那戶窮困人家暫且不論,單是課文裡所提到的《月光曲》這個說法就是不準確的,正確的叫法是:貝多芬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一首無標題音樂。至於“月光”的稱呼,則是因為這樣一個原因: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這首曲子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由此也可看得出來,這個故事根本就是後人編出來的,可以說是誤人不淺!
而真實的月光又是怎樣的呢?這首曲子一共分為三個段落,其中第一段的緩板,全篇都是安靜起伏的和絃,左手更是在低音區不斷奏出低迴宛如嘆息般的旋律線,給人一種強烈的畫面感,如果說詩人受到了作品的啟發,給出了“月光”這個標題,也一定是受了這個第一樂章的影響。而這一樂章並不長,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五分鐘左右。
而輕快又充滿甜蜜色彩的第二樂章就更短了,一共才只有二分多鐘。
這部奏鳴曲的重頭戲,也是最能表現它的思想的部分,在第三樂章。同前面兩個樂章完全不同,第三樂章開頭就是狂風暴雨般的急速琶音和強力度的和絃,充分表現出了貝多芬晚年即將失聰和與戀人分手所承受的雙重巨大痛苦,以及與命運抗爭到底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典型的貝多芬式音樂風格!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聽過《月光》,以訛傳訛,這才讓更多的人曲解了《月光》的原意!
吳穎迪給楚揚在奏鳴曲部分指定了這首曲子,看似為難的成份要低於前面兩首,因為這首《月光》雖然在技巧上的要求也很高,但因為其太著名了,所以幾乎每個學到高階程度的學生,都會彈一彈這首曲子,對它要更熟悉一些。但事實上,吳穎迪這麼做,卻是為楚揚增加難度。
原因很簡單,越有名的曲子,越不好彈。因為大家都知道,都熟悉,無數大師也都不計其數地演奏過,無數的珠玉在前,想要演奏好這樣一首曲子,並不容易。
但現在,吳主任已經沒有為難楚揚的想法了,他現在只想看到,楚揚在這首《月光》上,又會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