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等如何能夠做到仁義,唯有推己及人。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那麼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你要什麼,那麼你就告訴這天下人,什麼才是對的。
公子的地位在這裡,日後公子的地位會更高更加的讓人敬畏。
所以你孝順父母,那麼天下人就會學著孝順父母。
你尊妻護子,那麼天下人也就會學著公子尊妻護子。
天下的丈夫和父親就會對自己的家人更好,就不會失去家人帶來的歡愉。
你忍受不了飢寒交迫之苦,那就讓天下的百姓也不要去受那飢寒交迫之苦。
這些話不但下臣會對公子說。
孟子也對齊宣王說過一樣的話語。
《禮記》有載,孔子言,上好仁,則下為仁爭先。
仁德之主宣揚正確的仁義之道,用來拯救天下人之心。
這就是主公的,欲信大義於天下。
再說仁義為何會被公子所困擾,其實公子想問的是。
行仁義是為了利益麼?
並不是!
下臣不是賈文和,也不是郭公則。
孟子見梁惠王,王問,你若來,對我國可有什麼利益麼?
孟子回答,何必曰利,亦曰仁義而已。
我們談什麼利益啊,談仁義之事就夠了。
你若是非要追求利益,那麼不是仁義會帶來利益,而是仁義的本身就是一種利益。
《大學》有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六韜》之中姜太公言,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
義就是理就是人之價值,這本身就是國家利益之所在。
所以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仁義為根為貴,遠的孔孟之學,近的《漢書》《淮南子》都有這些內容。
《司馬法》說,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仁就是人,也正是主公說過的,以人為本。
主公與少君知而言,言而踐行,我等是真的望塵莫及。”
“可父親常說以人為本,以德服人,讓我做個有德行的人主,可有德行的人又是什麼樣子。”
“少君有大儒教導,自然德行很高。
《孔子家語》說,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
得人心者得天下,為政就是要得人心。
而得人心就在於為政之人的修身,以身作則罷了。
正所謂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道就是規律,是萬物的根本。
德就是以道來做事。
其實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在這方面都是相通的,都是要追求正確的道路。
德行就是順著正確的行為嘛。
公子這是要打瞌睡了?”
看著已經開始聽不懂的劉贇步騭有些無奈,這些話說的還是有些太早了,只是自己的妹妹將自己找來,也是沒有辦法了。
而此時步氏卻是將劉贇帶到了一旁,輕聲說道。
“母親沒有你舅父那麼好的學識,但是母親也有些許的見識,今日你聽的大道理多了。
那麼母親就給你講幾個故事可好?”
“好。”
“我大漢太傅陳仲舉和你的祖父父親一樣,他想要救天下,更想要救天下之心。
有澄清天下之志,他當初赴任豫章太守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去自己的府邸治所就先去拜訪了打當地的大儒徐稚。
他的主簿不明白就問他。
為什麼不先去官署安頓好了?
他回答,武王獲天下,席不瑕暖,我禮賢有何不可。
所謂席不暇暖就是說,席墊都還沒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