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時看到自己坐在這裡的情景,當做就是這個境 界。告訴你們,不管你走佛家道家、密宗顯教路線,修久了 以後,忽然會看到自己在打坐,好像自己在外面看這個肉體 似的。你說離開了身體嗎?沒有。如果認為這個就是得道 了,嘿!差不多到二號了,是精神分裂的狀況。拿修行原理 來說,這是分離境界,離魂的境界。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反 而變成好事,因為曉得這個境界神魂是可以分離的。想常常 修到這個境界還不容易啊!在座有好幾位青年同學有過的, 我說那也沒有什麼,這叫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有的。 經常的話,可以修到陰神出竅,但仍非究竟。如果從此修, 死後就成為鬼仙,在六道還是屬於鬼道。所以現在有些扶 鸞、畫符的,說是濟癲和尚來了,觀音菩薩來了……其實來 的都是鬼仙,小事準,大事保險不靈。

這個“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太淵,乍沉乍浮”, 有些人讀了這些道書,把那一種境界當成自己已經修成功 了,身外有身了,這是大錯而特錯。這在道家叫做“左道之 流”,不算旁門。不過我經常說,不要看不起人,旁門也是 門,左道也是道。旁門是不走正門,走邊門。邊門雖然是偷 偷摸摸進來,後門也好、廁所進來也好,總歸進到這個房子 裡了。左道雖不是正道,是偏道,轉了大半天,最後總會轉 回來的。許多同學東學西學,我都鼓勵他趕快去學,左道旁 門給他東轉西轉,把他轉昏了,有一天清醒就回頭了。所以 這種書,讀到這裡很容易讀錯,特別提醒大家。

若有若無之後如何

正統的道家,“退而分佈,各守境隅”,什麼意思呢?你 修道到了 “金水相生”,氣脈差不多都寧靜下來的境界,那 個自性精神出現了,不是有個人影子,而是樣樣靈通了。怎 麼樣講法呢?我們還是引用禪宗祖師的一句話,百丈禪師 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這個境界要來時,“靈光獨 耀”,不靠肉體;“迥脫根塵”,不靠六根。那麼同這個肉體 的關係呢? “乍沉乍浮”,若有若無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你 怎麼做工夫呢?進一步,“退而分佈,各守境隅”,你要聽其 自然,四大歸四大,各歸本位,五臟六腑的氣脈動也好,不 動也好,你要搞清楚,你知道動的那個不屬於氣脈上面,然 後氣脈儘管讓它轉。自己呢? “各守境隅”,不管它,氣脈走

到哪裡都好。

然後到達什麼境界呢?我在《楞嚴大義今釋》裡有十幾 首詩,最後有兩句:“一笑拋經高臥隱,龍歸滄海虎歸山。” 各歸本位,讓它自然,是龍回到海里,是虎回到山林,這就 是“降龍伏虎” 了。道家所謂龍,有時候代表血,有時候代 表那個心念、思想。我們的妄念變化無常,捉摸不住的,這 是龍。虎代表氣,身體健康,慾念衝動了,老虎下山要吃人 了,很可怕,所以要“降龍伏虎”。到這個時候要“退而分 布,各守境隅”,就是“一笑拋經高臥隱,龍歸滄海虎歸 山”,佛學形容這個境界是“如如不動”。

所有東西方哲學研究完了,覺得佛學真高明,“如如不 動”四個字,沒有辦法換半個字。我們學佛的看到“如如不 動”,就把他看成死的不動了。不動不叫“如如”! “如”是 好像不動,再加一個“如”字,好像不動其實還是在動,動 而不動,不動而動,所以叫做“如如不動”,沒有講絕對 不動。

這個時候進一步,“採之類白,造之則朱”。在這個境界 上,氣脈已經到了家,穩定、充滿了,氣住脈也停了。這個 時候,真正的道家採藥的工夫來了。誰去採呢?是我自己這 個主人去採,主人者就是靈知知覺之性。這個時候,神、 氣、元精不能讓它散了,要把它凝聚。這個凝聚的工夫,在 佛學是第四禪舍念清淨;在道家是有收藏的意思,有股力量 把它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