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全部起用親族時,立刻引起兩人強烈反感。
聽到訊息後,他們飛似的跑去約見當時位高權重的三朝*司馬懿商議對策,經過一番討論,陰謀誕生了。這批人先以曹丕遺詔中同姓諸侯藩王不得輔政的理由作擋箭牌,隨即製造了毀謗燕王宇等的謠言,大肆鼓吹曹宇等人有心謀反,控制了社會輿論導向。
而這時的曹叡,恐怕是由於天天“喝露水”的關係,頭腦很不清醒(汞中毒|||),而曹丕過去排斥親兄弟的流毒,也伴隨著層出不窮的謠言,開始在曹睿腦海中發作了。
因此他在最後的最後,聽取了劉放、孫資的“寶貴意見”,而罷免燕王曹宇等官職。此時劉放、孫資便接著推薦司馬懿與老曹家的“凡品庸人”曹爽共同輔政,已然半死不活的曹叡也表示同意;至此,以凡品庸人的曹爽而與“情深阻”、“多權變”的大奸臣司馬懿並肩而事,權臣司馬懿+廢物曹爽的恐怖“顧命大臣”組合就這樣誕生了。
所以晉臣陳壽後來評價道“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繫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託付不專,必參枝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
春秋筆法,矛頭直指司馬懿。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6節 曹魏亡
少主當朝,在任何朝代都是極其危險的——更何況是以幼主處亂世,此時權力的真空要麼由外戚佔據; 要麼由權臣填補。
雖然曹叡按照“託孤遊戲規則”安排了兩位輔政大臣。但是司馬懿既有野心勃勃、又識明哲保身,在“能謀能戰”的一代梟雄曹操面前都可以矇混過關,更不用說敷衍中人之智的曹爽之流了。
面對曹爽開始時的咄咄逼人、耀武揚威; “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司馬懿虛與委蛇、韜光養晦了十年之久後,局勢的變化不期而遇。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養父明帝的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等一班兄弟從行。其時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控制了京都; 司馬懿立刻抓住這個稍縱即逝世的機會上奏永寧宮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
此時大司農桓範用計出城投奔曹爽,屬下謀士蔣濟對司馬懿說道: “智囊往矣。” 司馬懿卻道: “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在“霸業成時為帝王、不成且為富家翁”的思想指導下,曹爽雖形式大好,卻在魏國使臣的遊說下向朝廷投降了。氣得桓範哭罵道: “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豚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不久,司馬懿出爾反爾、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並夷三族。
從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享受九錫之禮的丞相司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權臣司馬懿終其一生,如其老主公曹操一樣,不圖一時之名、不仗一刻之勢,穩健地把稱帝的機會留給了自己水到渠成的子孫。
司馬懿逝後葬於洛陽城東的首陽山,司馬炎稱帝后,尊稱祖父司馬懿的陵墓為高原陵。
魏國初年文帝曹丕曾有規定: 子孫不準謁陵掃墓,是以曹爽陪同曹芳謁陵屬於違反祖制; 而司馬懿恰恰是利用曹爽謁陵之機發動的政變。司馬懿當然擔心自己的子孫亦會重蹈覆轍,因此臨終前嚴訴不準謁陵之令,並規定陵墓不起墳、不植樹、以後去世的眷屬也不得合葬。司馬懿的子孫嚴格遵守了這條祖訓。
司馬懿過世後,司馬師輔政,獨攬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