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開學。趙檉當然是大力支援,分別題寫了校名,並撥出專款,授權其可在全軍挑選教員和學生,畢業的學生等同國子監,成績優秀者可直接授官。
在整軍的問題上,李綱開了幾次專題會議,終於達成了統一意見,但是結果卻讓趙檉大為不滿,批了‘放屁’二字打回尚書省重擬,這些人沿襲了過去的歷朝的做法,認為騎兵花費過大,而且戰鬥力低下,應該優先發展步軍。
趙檉此舉立刻引起朝臣的不滿,紛紛上書,引經據典的跟他辯論,但終不離范仲淹的“自古騎兵未必為利”,“沿邊市馬,歲幾百萬緡,罷之則絕戎人,行之則困中國”。 沈括的“以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而宋朝“利強弩”,“舍我之長技,勉強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
宋祁所說的“損馬而益步”,“臣料朝廷與虜相攻,必不深入窮追,毆而去之,及境則止,然則不待馬,而步可用矣”。除買馬花費重金之外,自五代迄宋,“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軍五人”, 或說“邊城一馬之給,當步卒三人”,組建和編練騎兵,自然是一項耗費巨大的投資。這些都成為不少士大夫反對加強騎兵建設的重要理由。
朝中大臣們不主張發展騎兵,不過是反映士大夫們戰略目光的短淺,而不重視騎兵建設,恰好是宋朝傳統的消極防禦戰略的組成部分。以為宋朝有“馬少,又人不習騎”的短處,“每至賊來作過,則朝廷常以所短敵所長,是以十戰十負,罕有勝理”,這些在當時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趙檉立刻予以痛批,不善騎射的狀況,是可以透過訓練和戰爭而改進的。遼、西夏、金等舉行大規模會戰時,往往集中幾萬以至十萬以上騎兵,而步兵僅僅負責運輸,開壕塹等項工作。騎兵作為突擊兵種,集中使用,可以發揮很大威力。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將與匈奴角逐,正是採用組建和集中使用騎兵大部隊的戰略,得以深入河西,長驅漠北,取得以往使用步兵作戰不可能達到的戰效。
然而正是宋人卻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傳統戰略,不懂得編組騎兵大部隊,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將騎兵分散於各個戰場、各支部隊,作為步兵的附庸。儘管在整體上和總數上,宋朝的騎兵不一定處於劣勢或絕對劣勢,而在各個戰場上或戰役中,卻一般居於劣勢或絕對劣勢。所謂“以所短敵所長,是以十戰十負,罕有勝理”,實際上即是指這種在戰場上或戰役中,分散使用騎兵的情況。
總之,正是因為馬匹缺乏,騎兵訓練差,再加上作戰時的分散使用,成為決定宋帝國武運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雲州、河中皆是出產馬匹的地方,重金買馬已經成為過去,中興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正是對他們無稽之談的有力駁斥…
“難道是手軟了?”趙檉對朝中這種拖拉的工作作風十分氣惱,而李綱處處被擎肘也是無可奈何,本想來個平穩過渡,結果卻是步步維艱,他不由的想到…
第一百五十四章 打破僵局
趙檉登基後,獨尊尚書省,充實六部,讓大宋計程車人們感到皇權獨樹,相權漸重,武人要翻身,他們怎麼能坐視不理,便紛紛上書要求恢復三司,中書、門下二省的同時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相對抗,意圖逼皇上分權,李綱下臺,打壓武人。更有人向太上皇趙佶請願,想請他復出主政。
“陛下,現在朝中各部各司有令不行,推諉塞責,減官推行困難,整軍也是止步不前,這都是臣無能,還請陛下恩准另尋賢能!”李綱現在處於輿論的漩渦中,日子過得也很艱難,向趙檉請辭。
“李相,你是百官之首,自然事務繁雜,當然受到的委屈也最多,朕是知道的,不必放在心上,儘管放手去做,中興大宋還需你出力!”趙檉安慰道,李綱請辭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以退為進想獲得自己更多的支援;二是試探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