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部分

理上處於中劣勢地位,往往不敢主動挑戰對方,而是利用遠端火力將他們幹掉,避免了面對面的廝殺,這種情緒不僅影響士氣,而且不利於培養隊伍的敢打敢拼,勇於‘刺刀見紅’的鐵血精神,所以趙檉選擇了‘倒退’!

最常見的騎兵衝鋒隊形就是簡單的數列橫隊,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到近代都是這樣。《六韜》裡就有這樣的說法:“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相去百步,周還各復故處。”也就是說,騎兵在平野作戰,五騎為一列橫隊,橫隊之間相距二十步的樣子,同一橫隊馬與馬之間相隔四步左右……一輪衝鋒之後如果敵人沒有崩潰,騎兵會回到原先的地方重新集結,預備再次衝擊。

在王爺的指揮下,兩營騎兵開始了列陣,一千多人的隊伍以都為單位排成四列,兩排之間相距二十步,但陣勢有別於常,他們時刻保持著馬挨著馬,肩並著肩的密集隊形,就像一堵快速移動的“鐵牆”。這堵鐵牆時刻保持著集體力量,避免散陣後各自為戰的混亂廝殺,所以整體戰鬥力要遠遠大於列成‘散陣’的對手。

如牆行進的騎兵佇列並不需要太高的賓士速度,那樣反而會打亂陣型,影響衝擊力,所以他們使用的是整齊的慢跑接敵。在奔跑衝鋒中保持密集佇列,是比個人馬背武藝要高難得多的整體戰術行為,逐漸加快的速度前進時,要保持嚴整的隊形和協調一致是十分困難的,在極不平坦的地形上行動時尤其如此。

因為假如不是每個騎兵都照直前進,在橫列中就要出現擠撞現象,這種現象很快就會由中央波及到兩翼,又由兩翼波及到中央;戰馬因而緊張不安,馬匹的速度和衝力便開始參差不齊,整個隊形很快就會亂得不成樣子,無法保持整齊的橫列,而完全失去唯一能夠保障勝利的那種緊密協調性。其次,顯然,當逼近敵人時,馬匹不願衝入停立不動或正在移動的敵群,這時騎手就應制止這種現象,否則衝鋒必將失利。

因此,大強度訓練是其出現的基石,騎手不僅要有衝入敵陣的堅強決心,而且要能熟練地控制自己的戰馬。密集佇列中,紀律至高無上,個人騎術不再重要,而這些襄邑軍在以往的訓練中就能做到,單個騎手無需手拉韁繩,緊挨在身旁兩邊的隊友馬匹就會帶著他向前行進,每個騎兵都可以釋放出兩隻手來戰鬥,一手持劍,一手持手槍。

......

西夏兵制是十五成丁,便有了服兵役的義務,直到七十才能免徵,都說**七十古來稀,所以說西夏可以說是終身服役,兵士一生征戰可謂經驗豐富,也鍛煉出了一支勁旅。一陣慌亂之後,李繼奉發現突破自己陣營的宋軍人數並不多,但是他也知道打了三天,傷亡慘重卻只得到了個空堡,現在自己師老兵疲,對手卻來了援兵,問題是現在他不知道後邊還有多少宋軍要來,自己的後路是否被切斷,所以此時也決定退兵。可眼前是必須擊退這股援兵才能安然後撤,他命令全軍重整旗鼓後退一里,調集三千鐵騎迎了上來。

這支騎軍也算是李繼奉的看家部隊,是從駐左廂神勇軍司五萬軍兵精挑細選出來的,可謂弓馬嫻熟,武藝超群,裝備精良,由自己的親信家將統領,好吃好喝的養了這麼多年,這幾天一直都沒有動用過,本想好鋼用在刀刃上,現在卻顧不得許多了!

相距二百步的時候,兩支虎視眈眈的隊伍幾乎開始同時加速,由輕跑轉為快跑,趙檉依然衝在前邊,二娃高擎著帥旗緊隨其後,趙信不敢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