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部分

搖頭。這倒不是說兩人愛國,而是這次參戰機會,是他們難得的改變命運的機會。

兩人都是張家的部曲,還良民都還不是,正常情況下,三年一檢選府兵,他們根本沒有資格。

讀書年紀也晚了,他們也讀不起,就算讀了書,以他們的身份也考不了科舉。

之前朝廷舉行的第一次科舉,張超就是主考官,總共錄取了大約有三百人吧。

聽起來似乎很多,可實際上,這三百多人是五十多科的總錄取人數,什麼童子試、道舉試、醫舉試、明字明算明法等等。

真正正式的科,秀才、明經、進士三科,秀才只錄了一人,明經錄了十個,進士錄了四個。

那個秀才就是孫伏伽。

其餘的這十個明經,有九個是來自於大唐各大名門士族,四個進士更是都是五姓子。唯一一個不是名門的那個明經,還是個六十多歲的老頭。

孫伏伽這個秀才,和其它十幾人參加了隨後的吏部試,又有四個沒得到授官,因為年齡、相貌、出身等問題被刷下去了,十一個授了官,孫伏伽授了個正八,四個進士授了從八,那六個明經只授了正九品。

至於其它的那幾百個,都沒官做,只是補充到各部衙等做了吏員而已。

而且這次科舉考試,張超看來完全就是亂來的。

有一半都不是看成績錄取的,是看名聲、看出身。

這樣的科舉,栓子他們是一輩子都沒機會的。就算是白鹿書院的那些平民學生,以後書讀的好了,得到薦舉參加科舉,可以這種科舉制度,他們百個裡有一個能夠考中就算了不起了。

不講成績,不講公平的科舉,寒門子弟機會太少了,除了這個制度能變。

栓子和柱子都是年輕人,十多歲的年輕人跟著張超身邊,也算是開了眼,見過許多世面的。他們並不甘願做一輩子的長隨,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良民,甚至掙個出身。有房有田,甚至有個勳職。

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兵打仗了。

平時還沒這機會,這次招募志願兵,是他們難得的機會。

“栓子、柱子,你們想去當兵打仗掙功名,這是好事,說明你們有追求有夢想。人如果沒有了追求和夢想,那就跟一條鹹魚沒什麼區別了。不過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場之上刀槍無眼,活命都艱難,想掙功名就更難了。尤其是這次,是跟突厥人交戰,這不是對付那些叛軍。突厥人不論裝備還是體格都是很強的!”

兩個少年站在張超床前,低著頭,但神情卻很堅決。

“你們想去,我不會攔著你們。不過你們得經過你們父親的同意!”

張超讓人把栓子父母張管家和張周氏叫來,又讓人把柱子的父親鄭老爹和鄭崔氏還有他姐姐紅線叫來。

“你們是否願意讓他們去當兵?”

老張和老鄭都不太願意兒子去當兵,他們已經年過半百,活了大半輩子,已經不指望大富大貴,只希望能平平安安就好。

兒子跟著三郎做長隨,挺輕鬆,待遇也好,再做幾年,到時蒙三郎開恩,還能放免為良,到時娶良家女做妻,生兒育女,再有點積蓄,就很好了。

可兒子堅決要去,他們也無法攔著。

“柱子,當兵哪有你想的那麼好,太危險了,你就呆在家裡不好嗎?”紅線拉著弟弟的手勸說著。

“算了紅線,人各有志,不能勉強的。栓子和柱子兩個既然這麼有志氣,就讓他們去闖一闖,要不然他們以後一輩子都會後悔的。”

“讓府上給他們置辦一些行裝,備好乾糧。”張超對著兩個少年道,“既然選擇去了,就不要後悔,更別到了戰場上當慫貨逃兵。好好幹,努力拼一拼,也許能掙個功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