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寧國郡主與玉壺郡主。哦,玉壺郡主早在天寶九載已冊封為和政郡主,下嫁河東望族柳氏。
我向兩位郡主傳達了韋氏的意思。
寧國郡主是韋氏親生,和政郡主三歲失恃,亦養於韋氏膝下。韋氏出家後,前來探望的貴人也僅是這兩位了。聽說年初寧國郡主喪夫,如今即要再嫁,所以臨別前來探望生母。而簾幕後的韋氏已不再是母親,或許,連靜澄法師都不是了。
南風徐徐,樹上知了長鳴不止,看光景已是黃昏。內侍說,二位郡主請回罷。
和政郡主聞言默嘆,將手中食盒交給我:“有勞你。”
蜉蝣(1)
天寶十一載,南詔屢犯邊境,京兆尹楊國忠時領劍南節度使,理應前去平定叛亂。左僕射兼右相李林甫認為天賜良機,可藉此機會把政敵楊國忠外遣。而這也正是楊國忠所擔心的事情。他擔心出征在外,李林甫趁機構陷,從此無法還朝。於是退朝後向今上求情,連貴妃亦從中進言。無奈今上不允,楊國忠只有南下出徵。
而就在楊國忠離開長安不久,右相李林甫便一病不起。今上派御醫前去診治,並賜其餚饌珍玩,但同時又快馬召回楊國忠。李林甫知大勢已去,悲從中來,病勢轉沉。
當此之際,前番以坐贓罪下獄的太子詹事趙齡被削官去職,放歸鄉里。
太子顧念君臣舊恩,挽留趙齡留在長安,許諾假以時日必將復職擢升。趙齡呈表辭謝,太子只有從其所請。新任詹事為趙齡昔日同僚,亦數番挽留,趙齡執意返鄉,新任詹事便贈錢百緡,並奴婢二人。趙齡推辭不受。
是日秋光薄明,韋氏命我出宮為趙齡送行。
趙齡見我並未有吃驚,只是微笑,先是詢問靜澄法師近況如何,又問我在佛舍中是否習慣。
我一一應了,問他幾時回鄉。
趙齡祖籍東都洛陽,十九歲及進士第,入朝為官,金紫加身,至今十餘載光陰。他答:“今天與幾位在慈恩寺塔拜別後就要出城。曇暉如果方便,不妨同去慈恩寺。”
他言語溫和,卻愈發瘦削,鬢角已隱有蒼然白髮。我心一酸。
慈恩寺是貞觀二十一年,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追念母親文德皇后而修建,故以“慈恩”為名。寺廟佔有晉昌坊面積的一半,共有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近兩千間,皆為栟櫚、橡樟等木料築成,飾以珠玉金翠與斑斕彩繪。寺內佛塔是永徽三年高僧玄奘創修,初為五層,高十八丈,磚表土心,仿照西域佛塔。後來逐漸坍圮,長安年間,武后及王公施錢重建至十層,全部用磚砌成。如此一來,慈恩寺塔與寺東的曲江池、芙蓉苑,寺南的杏園,以及曲江池東北的樂遊原相與輝映。登塔眺望,北臨渭水,南倚終南,東西是八百里秦川,氣勢雄渾,景色奪人,旅居於此的詩人墨客都以登塔賦詩為風潮。
這一日趙齡所見的幾位朋友也都是詩人:杜甫、高適、岑參。這三人中岑參最為年輕,曾從軍西域,聽過軍中笳鼓,看過大漠風塵。
高適少年孤貧,喜愛交遊,翩然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開元天寶年前曾浪遊邊塞,詩風雄渾。天寶八載,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曾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如今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再度回到長安。
趙齡含笑引薦道:“過去與你說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之句,便是出自這位仲武先生筆下。”
往日最常聽趙齡提及的是杜子美,言其為人工整,詩風沉鬱,不過屢舉進士而不中第,困居長安。彼時趙齡亦略有接濟。
我隨這四人沿佛塔內磚道拾級而上。已而登至塔樓,憑欄遠眺,極目處渭水緩緩,山脈端然,天邊一行大雁,姿態閒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