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秦森工程師告訴記者,“黃河歷史上最大的含沙量每立方米水有911公斤的沙子,這是什麼概念?快跟家裡蓋房和的泥漿差不多了”。

在潼關水文站的一間辦公室裡,清清楚楚地寫著潼關水文站的歷史。“這個站自1929年便建立了,無論是內戰還是‘**’期間,它的工作都沒有停下來,由此 可見它對黃河流域的重要性。”

雖然水文站在陝西境內,但因為水文站屬按流域管理,這裡的工作人員仍歸三門峽管理。因為媒體對三門峽大壩的關注,水文站賀站長和秦森工程師一再謹慎地強 調,不希望捲入三門峽爭論之中,“對水文站而言,最主要的職責是收集水文資料,提供資料”。雖然“所有專家關於潼關高程的論證都是基於潼關水文站測出的數 據做出的”,但他們還是再三告訴記者,“我們不涉及理論問題,只作資料收集”,“不要把我們的話當作支援或反對某一方意見的論據”。

在關於大壩的討論中,無論對上游陝西方面還是下游三門峽方面,“潼關”都是一個關鍵詞。“潼關高程”是水利學的一個名詞,它是指當黃河流量為每秒1000 立方米時,相對應的水位高度。對整個渭河流域來說,“潼關高程”是制約泥沙問題的最關鍵因素。

“60年代從臨潼(上游)水文站到華縣水文站,洪峰行70公里用13~18小時,而今年,相應的數字是71小時,以此可知渭河河道泥沙淤積的程度。”華縣 水利局副局長李衛濤說,在華縣一些水災現場,洪水退後留下的淤泥足足有一米多高,有的地方甚至堆積到玉米棒的高度。

近年來,潼關高程在逐漸提高這一點雙方沒有爭議,但對何種因素導致的提高,雙方的意見則截然相反。據水利專家介紹,決定潼關高程有兩個因素,一是水庫的運 用,二是水量大小與泥沙含量。有意思的是,陝西與三門峽方面,正是各自抓住一點作為論點,並且雙方都提供了一系列資料與理論,包括拉來此領域內的各路專家 作為論據來支援其觀點。

在陝西方面看來,三門峽在下游建立大壩後,為了發電這個經濟利益的需要,而讓水庫一直在高水位執行,三門峽的水位越高,從潼關到三門峽的黃河水流速也會越 來越慢,進而使渭河流域整體河床隨之抬高。而三門峽方面恰恰抓住了決定潼關高程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流域內的水量與泥沙含量。在三門峽方面為記者提供的材料 中,承認三門峽水庫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的初期“蓄水攔沙”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庫區泥沙淤積嚴重”,致使潼關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 328米,並隨之對上游產生負面影響。但隨後,“水庫運用方式不斷調整,最高運用水位不斷降低,目前的運用水位已對潼關高程不產生直接和間接影 響”,“1992年以後,特別是1999年以後,三門峽水庫運用對潼關高程的影響基本消除”。

三門峽方面認為,自1986年以來,黃河流域來水來沙條件發生異變是導致潼關高程的主要原因,自1995以來,渭河來水量“大幅下降53%”,“事實上, 進入三門峽水庫的黃河水量已由六七十年代的400億立方米減少到150~200億立方米”,雨水枯竭使渭河無力將河道里的泥沙沖積下來。據這份材料提供的 資料,1985年之前歷史上汛期三門峽入庫流量大於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量平均每年有168億立方米,而2000~2002年減至年均約3。5億立方 米,減少98%。三門峽方面說,“陝西省境內因水土流失所產生的泥沙佔三門峽水庫總泥70%以上”,“準確地說陝西境內產沙是造成三門峽水庫淤積和潼關高 程抬升的最主要原因”。

從眼前看,三門峽的去留之爭一段時間內尚不會有明確結果。陝西方面一直在藉助媒體呼籲,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