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殺予奪的大權的理論,奈何中國幅員遼闊,皇帝不可能隨時出現在萬里之遙,由此才有了以賜物代表部分皇權的妥協現象,尚方劍才由此出現。
劉成將順治的御劍舉起,眾將紛紛拜倒在地,唯有穆裡瑪還顯得有些猶疑,而導致他猶疑的理由也可以說是理所應當。
“本朝從無尚方劍一說。”
滿清一朝乃是君主**之巔峰,再兼清廷亦自有體系,漢家王朝乃至是暴元亦曾使用過的尚方劍在清時是不存在的。用於處置突發事件的賜物,倒也並非沒有,比如遏必隆的佩刀在乾隆年間就曾為乾隆賜予大學士傅恆,用以誅殺兵敗金山的遏必隆之孫訥親,但也僅僅是誅殺特定的人物,並無舊時尚方劍的自行處斷之權。
穆裡瑪言及,其實他自己也不敢確定。滿清立國時間太短,傳統尚未徹底形成,順治會否突發奇想的賜予劉成以尚方劍來處斷軍機,也並非不可能。然則劉成漢人的身份,再兼他領了協統一職後便已然形成了對劉成的牽制和防備,哪怕不敢確定,試探一二也總是少不了的。
大旗之下,協統和領了皇命的舊總統對峙而立,眾將拜倒在地,全然不知所措。眼見於此,李之芳連忙起身,勸說穆裡瑪以急事從權的道理。豈料,李之芳的話還沒有說完,劉成默默的放下尚方劍,但卻暴起發難,一劍便砍了過去。
身上的甲冑彷彿是紙一樣,腹部比劃開了一個偌大的口子,只覺得盤在其間的腸子有如破堤而出的洪流一般,任憑著雙手攔截,也全然無用。
穆裡瑪不可置信的抬起頭,是驚詫於劉成的武藝之高,還是震懾於其人此時此刻的處斷,這些已經沒有人能夠知曉。就連穆裡瑪本人,也是在抬起頭看過這一眼後,便倒在了地上,任憑花花綠綠的腸子導引著鮮血淌了一地。
劉成刻意攔腰砍去,為的就是讓穆裡瑪這個對他多有牽制的旗人多在痛苦之中折磨片刻,以洩心頭之恨。
此刻其人高舉血淋淋的佩劍,更是大聲的向眾將喝道:“戰局瞬息萬變,每一瞬間都會決定勝負,協統穆裡瑪貽誤軍機,本額駙代帝斬之,爾等還有異議?”
“末,末將不敢,末將謹遵劉總統號令。”
劉成的霹靂手段震懾住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就連李之芳再看向他時,都是一臉的不可置信。然則有了穆裡瑪這個榜樣,再沒有人敢對劉成的命令表現出絲毫的異議,這支潰兵便以著最快的速度離開此處,向著後方的滄州城而去。
之所以先去滄州,而非直奔左翼,用劉成的說法是潰兵建制以亂,以步兵助陣,反倒是容易變成禁衛軍的累贅。不如換上戰馬,在馬尾上綁上樹枝,漫卷煙塵,給予北伐軍以清軍的援兵抵達的假象。
《三國演義》是清軍高層的基礎軍事教材,這個說法或許還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張飛喝斷當陽橋的故事卻是人盡皆知,其中張飛後方的煙塵滾滾發揮了何等作用,亦是宿將所共知的。
這個說法,其實很是僥倖,然則撤離右翼險地是這些殘兵敗將的共識,劉成的提議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渴求。滄州城裡有備用的戰馬和牛馬車,有了機動能力才能做更多的事情,無論是助戰,還是逃跑,此刻眾將再看劉成,已是那救苦救難的活菩薩一般,除了那份血腥味顯得有些破壞氣氛。
大隊人馬趕往滄州,等到他們急匆匆的趕到之時,中軍已然在炮火中宣告崩潰。劉成臨時改了命令,見清軍兵敗的大局註定,眾將連同潰兵心念著天津衛城的家眷,便在劉成的引導下,做了第一支逃出戰場的新軍,甚至比順治跑得都要更早。
能有如今的快速決斷,劉成其實早在被順治奪了武衛右軍兵權,明升暗降成了御營幕僚長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打算。陳文不會放過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