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驗證。林純鴻僅僅在旅順稜堡部署了數千人馬,就讓戰力獨步天下的滿清韃子一籌莫展,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楊嗣昌敢打包票,林純鴻在三娘子城、鹿城、湖城修築的肯定是稜堡,而且稜堡的規模不會太大,很可能每城只放數百或者千餘人馬駐守。
如此少的人馬,就算在數千裡之外,供養的壓力也不會很大!
楊嗣昌非常敏銳,幾乎已經看到了徹底解決北方邊患的曙光。
只可惜,這份功勞屬於林純鴻,與朝廷沒有任何關係。放眼天下,也只有林純鴻才有這份財力,一口氣在草原連築三座稜堡。
作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的榮光早已滲透至楊嗣昌的骨子裡,他做夢都想永遠解除數千年來來自北方的威脅。因此,楊嗣昌雖然明知林純鴻主導了這次戰爭,也傾向於放任林純鴻施為,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
楊嗣昌立即票擬,建議朱由檢同意王繼謨的計劃。由於事先與朱由檢做過溝通,朱由檢也毫不猶豫地在票擬上批紅。
做完這些事情後,楊嗣昌的興奮還未過去,繼續思索華夏民族在草原上的應該採取的戰略。
楊嗣昌認為,草原不能成為中原的負擔,而應該如海洋一般,有反哺中原的能力。這種反哺,一則是獲取在中原生產成本極高的戰馬、羊毛、獸肉等物,二則是提供中原難以培養的騎兵兵員。
同時,中原也應該為草原提供在草原上無法生產的糧食、茶葉、絲綢、棉布等物,雙方互相依賴,誰也離不開誰,最終融為一體。
楊嗣昌還認為,應該將草原看做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任何對立、仇恨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帶來無窮無盡的戰爭及殺戮。
最後,楊嗣昌還認為,應該籌謀在草原建立嚴密的統治,讓草原民族徹底摒棄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由於羊毛這一利源的出現,牧民們能輕鬆地從中原獲取糧食,固定於某一區域放牧,成為了可能。中原大力發展毛紡,不僅解決百姓的穿衣問題,也能為草原民族提供購買中原貨物的金錢。
……
楊嗣昌越想越興奮,恨不得自己親自操刀,來主導中原對草原的攻略。顯然,這不可能,楊嗣昌捨不得讓這些足以改變時代的構想湮滅;想來想去,楊嗣昌給熊文燦寫了一封私人信件,以探討的名譽,將自己的構想完完整整地變成了文字,發往陝西。
熊文燦宦海沉浮半輩子,一眼就看出了楊嗣昌的用意,迅速將信函轉交給林純鴻。
林純鴻看到楊嗣昌的信後,忍不住發出了“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
末了林純鴻對張道涵說道:“僅從楊嗣昌寫這封信看,楊嗣昌就不是政客,而是一位心懷天下、以黎民蒼生福祉為己唸的政治家!”
林純鴻將自己對草原的戰略告知熊文燦,令其回信給楊嗣昌。
楊嗣昌收到信函後,發現林純鴻的戰略不僅比他詳實,而且還有具體的實施步驟,不僅大鬆了一口氣,甚至心裡起了一絲惺惺相惜之意。
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王繼謨收到朝廷的命令後,一直懸在胸口的石頭總算落了地,暗自慶幸躲過了一劫。慶幸之餘,又覺得後怕不已:照盛坤山這種搞法,參軍聯席署會議的實質,遲早要被朝廷識破。
識破之後,他會是被監禁,還是流放,與或是砍頭?
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王繼謨突然想到,要是自己如熊文燦一般投靠荊州,豈不是化險為夷?
他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作為正統的儒士,多年的教育和薰陶讓他拼命地迴避這個想法。但是,這個避險的辦法一經產生,無論怎麼迴避,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折騰了半天,王繼謨最終決定,先看看情勢再說,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