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正是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求使得千千萬萬的農民離開土地,在東南沿海的各個城市裡尋找生存空間。這些外來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們填滿了一家家工廠,成就了一個個城市的崛起,也成為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原動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5年一個普通中國農民的月平均收入只有360元,而一個農民工的月收入為500—800元。2008年年初,一份由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撰寫的《2007中國農民工(藍領)報告》顯示,2007年國內農民工收入普遍上漲200元,人均月收入達到1200元左右。

目前,中國的農民工佔國家人口總數的13%。其中,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和廣西為農民工輸出大省。

2006年1月份《學習時報》上的一篇農民工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四川省共有1490萬農民外出務工。這個數字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總人口,同時也意味著四川有3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躍出農門”。其中,200萬個農戶舉家遷往城鎮。2005年,四川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勞務收入達576億元,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已超過50%,這標誌著農民工的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是的,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勞動力轉移。在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中,我們又常常用另外一個詞來概括它——城鎮化。

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見證了第一批合資工廠的建立和第一代農民工的流入。

“儘管來之前想象了一千次,但還是沒想到蛇口竟會是這樣一個地方”,中國第一代打工妹鄭彥萍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的採訪時回憶道。

“到處是工地,四處黃土飛揚,隨時能聽到遠處炸山填海的隆隆炮聲。看不見馬路,也看不見樹蔭,更看不見鮮花。”

80年代及90年代,外商紛紛到深圳投資設廠,深圳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吸引了各地的城鄉居民過來尋找工作機會。1996年,深圳總人口有345萬人,本地戶籍人口只有88萬,而在外來的129萬人中,有萬是女性,佔68%。外來女工主要在製造業工廠工作,平均年齡只有23歲。

鄭彥萍說,“當時的待遇不錯,基本工資80塊,比工作了20多年的母親賺得還多”。

據《深圳商報》記載,當時的工資有人民幣、港幣、還有30%外匯券。用外匯券可以買到進口產品和名牌產品:日立牌的電視機、雙喜牌高壓鍋、三角牌電飯煲、黑人牙膏、上海的肥皂……

然而,據鄭彥萍回憶,工廠訂單甚多,所以就規定每個工人每天都要加班,星期日也不能休息。訂單多的時候,工人們要幹到凌晨3點多甚至6點。許多工人都當場暈倒在地。

還在石家莊打工的時候,甄博每週工作6天,每天8個小時,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日子過得還算悠閒。下班之後,他常常約上同事朋友一起出去購物或者吃宵夜。然而到了廣東之後,甄博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每個月只能休息一次。他每天僅剩的時間都用來補充睡眠,幾乎沒有時間外出。

但是在甄博看來,這仍然是很值得的。因為年輕和健康的身體是他唯一的資本。

“我算過一筆賬。在以前的工廠,我每天大概掙44元,但是工廠剋扣太多,一點兒質量上的小問題就會罰5到10塊錢。現在,我每天平均掙150元,而且剋扣少多了”,甄博說。

農民工的往昔與今日(2)

此外,工廠在其他方面也不斷地改善。2008年端午節,甄博難得地和同事們休了1天的假。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現在政府對這方面查得嚴了,老闆也不得不這麼做。”

但是對於甄博來說,現在這家工廠的最大優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