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版的開頭和結局,劫持主角母親和殺死主角的,都是無家可歸者。」
「窮人版的開頭和結局,主角父親努力地讓主角沒有變成一個無家可歸者,所以主角感激他的父親;而主角奮鬥終生,欺騙自己的兒子也繼續奮鬥,也都是為了讓自己和孩子不要成為無家可歸者。」
「就像我之前的比喻,在這個遊戲中,不只有在雲端的富人和在泥潭中苦苦掙扎的窮人,還有在泥潭底部被徹底吞沒的無家可歸者。」
「窮人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些泥潭底層的人,是汙水池中學的輟學者,是監獄中的囚犯,是地鐵上的乞丐和精神病人,是拿了救濟就社會性死亡、手腳健康也只能一輩子流落街頭的流浪漢。」
「窮人一旦放棄,就會變成無家可歸者,所以才要在泥潭中努力掙扎。掙扎,不一定能往上爬,但是不掙扎,一定會沉淪下去。」
「放棄得越快,沉淪得越快。」
「所以,為什麼窮人主角要對孩子說出那番話?難道他不知道自己被父親的謊言騙了一輩子嗎?」
「也許,他存在僥倖心理,覺得自己的孩子會不同,也許,他只是不得不撒這個謊。」
「因為如果他告訴孩子,奮鬥也沒有用,那麼他的孩子就會沉淪下去,成為那些無家可歸者的一員,而主角很清楚,那將會是多麼悲慘的人生。」
「所以,窮人主角毫無選擇,只能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奮鬥。如果從結果上來看,這種奮鬥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不能讓你去到雲端;但如果看看泥潭的底部,你就知道這種奮鬥是有意義的,它至少讓你沒有沉淪。」
「至於富人呢?」
「富人主角出生時就差點喪命,但他始終不相信父親說的話,他認識了窮人朋友,他努力地寫書,想要幫助那些窮人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他沒有意識到,劫持他母親的不是窮人,而是無家可歸者;殺死他的也不是窮人,而是無家可歸者;他可以在大學中和窮人做朋友,但卻不可能去多看一眼地鐵裡的乞丐。」
「所以,他認為富人能和窮人做朋友,這沒錯;但卻沒有意識到,真正無法理解、變成兩個物種的,是富人和無家可歸者,而窮人,只是冒出泥潭的、他能看到的那一部分,還有更多的人在泥潭底下慢慢地腐爛,在雲端的他是看不到的。」
「最諷刺的一點在於,讓窮人變成無家可歸者的,恰好是富人定下的遊戲規則。」
「所以,那個無家可歸者說富人主角是騙子,因為在無家可歸者看來,這個人一邊鼓吹奮鬥,一邊卻奪走了自己的一切。」
「而這一點,富人主角永遠也不會明白。」
「【7】遊戲中,窮人和富人的關係只有一種,那麼,裴總所要表達的窮人和富人的關係,一共有幾種呢?」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也是綜合以上所有細節之後,遊戲製作者想要表達的最後的內容。」
「其實對於這方面的內容,裴總早就有過表述。」
「大家還記不記得《美好明天》這部電影?那是比《奮鬥》更加悲慘的場景。」
「可想而知,《奮鬥》裡的社會再發展幾十年,就會變成《美好明天》。」
「在《美好明天》裡,最後有一個彩蛋,有人往主角的房間裡扔了一把槍。這個寓意很明顯,就是當社會矛盾達到《美好明天》的程度時,窮人只有唯一的選擇。」
「而《奮鬥》裡,卻並沒有類似的選擇,因為它們所描述的環境是不同的,要表達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暴力抗爭,並不能包治百病,並不是任何情況下的最優選。在《美好明天》的環境裡,這或許是一個選項,但在《奮鬥》裡,並沒有這種可能性存在的土壤。我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