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都比較低、錄取人數較多的原因,明經科就跟後世的函授一樣,它怎麼說也是一個文憑,比高中畢業強一些,但不大被社會上層看好。
趙子良一個主考官和太子李適、宰相元載和禮部尚書李揆四個人分別各開一個單間對參加明經科考試的考生進行口試。因明經科容易考中,但一般不被朝廷重視,很難做到大官,而進士科被朝廷重視,容易做大官。古代文人大多自命不凡,因此參加明經科考試的人不多,而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很多,反而不容易考上。
這也不是說考明經科的考生中就沒有人才,不過即便有能力有才學,高層官員本身就對其文憑很鄙視,天生帶有偏見,得不到提拔,你能力再強也是白搭。
第二天的口試中,趙子良一連考了三十多個考生,他出的題雖然簡單,但回答得能讓他滿意的卻沒有一個,不過這些人的答案也是中規中矩,沒有大問題,他還是給了他們高分。
“學生夏侯審拜見考官大人!”一個三十許的年輕人走進來向趙子良行禮道。
趙子良負責的口試考場與太子李適、元載和李揆不同,他讓人在這裡準備了一張凳子,以供考生們就坐。
趙子良看了看他,伸手揮著板凳:“坐!”
“呃?”很顯然,這個叫夏侯審的考生真沒想到考官會讓他坐著答題,他已經參加過不止一次科考,以前從來沒有這樣的情況。但他很快反應過來:“多謝大人!”
等夏侯審坐下,趙子良隨意的問道:“今年多大了?”
夏侯審有些緊張,回答道:“學生今年三十有一!”
“都三十一了?用市井的話說,三十歲還沒有考上明經科已經是很老了,而五十歲還沒有考中進士還很年輕,你這明顯是屬於很老的一類啊,呵呵!好了,不用緊張,咱們正式開始吧,第一道題:李忠臣你知道吧?朝廷對他不薄啊,他為何要反呢?”
夏侯審這時卻不緊張了,思維很清晰,稍稍思考了一下就說道:“李忠臣初為安祿山的部將,安祿山叛亂之後他殺死安祿山手下重臣呂知誨,擁立劉正臣做了節度使,自己為兵馬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忠臣並不是一個很忠心的人,他善於投機。同時,他殺死呂知誨之後擁立劉正臣做節度使,節度使是朝廷封疆大吏,是皇帝才能任命的,是他一個小小的裨將想擁立就能擁立的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忠臣這個人其實對朝廷並不怎麼敬畏和忠誠。他既然能夠背叛安祿山,自然能夠背叛朝廷,區別只在於利益的多寡。安史之亂平定之禍,各地將領擁兵自重,叛亂屢次發生,朝廷國庫空虛,圍剿不力,李忠臣早就看出了朝廷的虛弱,他知道以現在朝廷的實力既要震懾其他各地藩鎮,又要維持朝廷的穩定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想要消滅他是很困難的。因此在皇帝決定削藩之後,他就果斷的發動了叛亂,因為削藩觸動了他的切身利益!”
這是所有口試的考生中最讓趙子良滿意的一個答案,他滿意的點點頭,“回答得不錯!第二個問題,安史之亂前夕,為何流民越來越多?”
夏侯審直言不諱地說:“這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和天災**的原因,世家大族、王公貴族與官府官吏進行勾結,明搶暗奪,兼併自由農的田地,我朝經過一百多的發展,自由農的田地被大族和貴族傾吞越來越多,因此無地的農民只能給世家大族當佃戶,如此一來,全國田地大多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朝廷收到的賦稅越來越少,再加上連續天災,各地官府官吏**,賑濟不力,才造成了大量流民的產生!”
趙子良暗暗點了點頭,問出了第三個問題:“近年來,國庫為何總是空虛?”
夏侯審想了想說道:“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連年戰亂造成許多戰亂之地的生產停頓,生產既然停頓,賦稅自然是收不上來了;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