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雁門郡最西邊跟匈奴交界處,這裡前所未有的熱鬧。
在交界處的東邊,這裡有數不清的馬車,馬車上裝有鹽、布、谷等物品。
在交界處的西邊,有數不清的馬匹。
趙國和匈奴,在這裡進行首次交易,雙方都派了大量人員過來。
趙國的人要清點馬匹數量,並且檢查每匹馬,確保符合要求。
匈奴人對每輛車逐一檢查,確保貨物的數量足夠、質量符合要求。
使臣蒯徹也來了,跟匈奴左丞相交談著,雙方合作愉快,有說有笑。
花了大半天時間,雙方清點確認好數量。
由蒯徹代表趙國、由左丞相代表匈奴,雙方在交易文書上簽字蓋章。
隨後,趙國這邊的人,帶著兩萬馬匹原路返回。
一批工匠跟隨匈奴人往西而去。
——————————
六千匹匈奴良馬送到新鄭後,張良將之配備給最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
三國結盟,又聯合匈奴,讓韓國國家安全更有保證。
然而,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始終是狼子野心,本身已坐擁關中巴蜀最肥沃和險要之地,還從未放棄過東出侵佔其他國家的野心,只要暴秦一日不滅,猶如利劍在懸。
張良為了韓國嘔心瀝血,日理萬機,大多數時間都很晚才回家。
今天晚上,張良又再待在家中書房。
他時而看向秦國地形圖,時而又冥思苦想攻入關中之法,時而又再想到如今韓國形勢。
張良掌控全域性,強勢推行商君之法,最終得以全面落實下去。
兩年多時間裡,韓國蒸蒸日上。
張良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並不怕得罪人。
唯獨對國君韓成,張良有著愧疚之心。
他身為臣子,國家權力應當交還給君主,但為了變法能貫徹下去,張良又不得不緊抓權力。
衛鞅入秦,在秦孝公毫無保留的支援下,變法才最終得以全面落實,因為秦孝公壽命不太短,支撐到商君之法實行二十年後才死去。
反觀楚國的武吳起變法,楚悼王同樣全力支援變法,但變法只實行五六年,楚悼王便死去,這一死,貴族反撲殺死吳起,新任楚王摒棄吳起之法,楚國崛起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國君不全力支援變法,或者支援變法的國君過早死亡,都有可能導致變法夭折
變法有很大風險,張良經過深思熟慮,為確保變法長期堅持實行,決定不先把權力還給國君。
“陛下!對不起了!臣是迫不得已!”
張良心中在默默自語。
隨後,張良目光短暫停留在地圖上,又再思忖著如何滅秦。
夜已深,家人皆已就寢,張良仍然在書房裡。
他又再看著地圖,把秦國所有地域看一遍,目光最後停留在西邊的隴西郡,這是秦國最西邊的一個郡。秦長城西端起始點,位於隴西郡西南的臨洮縣。
隴西郡西北地域,已被匈奴所控制,東南邊是漢中郡武都縣,正西邊和西南邊是羌人地域。
這時,張良想著,如果匈奴能再繼續南攻,把秦國西邊、西南邊羌人地域奪取過來,就可以避開長城,從臨洮縣以南至武都這段地域向秦國發動攻勢,這或許是個辦法。
想到這裡,張良豁然開朗,心中舒暢起來,終於找到了有可能滅秦的辦法!
接下來,張良又再思慮著如何實施。
首先,要說服匈奴南下奪取羌人東邊、靠近秦國的那片區域,然後再說服趙國和齊國,答應共同出兵,還要說服匈奴人肯聯合攻秦。
如果冒頓能答應,三國大軍可借道雲中郡往西,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