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孟通,他已經做了,已經有了交代,很不願意再給領兵秦軍交戰。
等眾將發言完畢後,老謀深算的範曾說道:“以往東方六國數次合縱,皆被函谷關阻擋,就算秦國沒多少男丁了,要拿下函谷關,我們還得要死不少人。也不能全部死的是楚軍,便宜了其他五國,得讓他們出出力。”
隨即,項羽再命人通傳,讓各國軍隊的統帥明日前來議事。
————————
崤函通道,是連線關中和中原的最重要通道。
子嬰和三千騎兵們,沿著崤函通道一路向東。
崤函通道北臨黃河,南依巍巍崤山,因其沿線主要穿行於崤山之中,並在關鍵節點上設有函谷關,故稱為崤函通道。
在路途上,子嬰數次見到了黃河。現代的時候就記載著,戰國時期黃河水位比現代時高很多,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果然如此。
自西漢以後,黃河水位開始逐漸下降,到東漢時期,黃河逐漸裸露出河灘,稠桑原北面的黃河灘逐漸可通行車馬,函谷關逐漸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在東漢末期,東漢朝廷在函谷關西邊建造潼關,取代函谷關的地位。
初四中午,隊伍抵達了稠桑原,函谷關就在前方了。
函谷關之險,險就險在它是一個“塬”字,它是稠桑原上的一條裂縫。
這個稠桑原北側緊靠黃河,峭壁絕立,南側連線秦嶺,塬上松柏密佈,桑林叢生,根本無法通行。只有在塬中央,有一條雨水長期沖刷而成的裂縫,可以穿塬而過。
這條裂縫叫做函穀道,在裂縫東側入口處建立一座關城,用來扼守函穀道。
函穀道長約十五公里,寬度最大時只有十米,最狹窄處僅有兩三米寬,正可謂“車不分規,馬不併鞍”,函谷關之命正因關口深險如函而得名。
從這裡到函谷關,道路夾窄很多。
子嬰命人先趕往函谷關,通知守將孟通準備迎接。
休息一刻鐘後,三千騎兵、六千匹戰馬,分成長長的隊伍,放慢速度行進,只是比步行速度略快而已。
一路上,子嬰再仔細觀察著函穀道,時而仰望上空,谷深五十至七十米,兩側坡度四十至八十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如入函中置身於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
走到最夾窄處時,騎兵和戰馬,只能逐個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