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聽著老闆的講述,嘴角也是漸漸的露出了微笑。
“老闆,這裡的蜀錦我都買了,多少錢你算一下吧!”
老闆一聽這話笑道“多著李大人保佑我開單,回去了一定給你再上炷香!”
他有些無語,正主就在你面前,你還要給他燒香,這真的是!
“對了老闆,跟你打聽個事,武侯祠怎麼走?”
老闆笑道“好啊,真是好啊,千古出了兩個好丞相,一個武侯,一個李相,武侯祠就在這前面一直往裡走,那個山上就是了,你這樣貨我要給你送到那裡?”
李元把他們在住的酒店位置說給了老闆,他那裡肯定是留了人的,不然不可能輕易離開,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那麼安全。
又在路邊買了香火,買了紙錢,帶著幾個人上山了。
武侯祠這裡人真的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過來祭拜武侯的人都是絡繹不絕。
這還要多虧了他的三國演義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諸葛亮這個人,不然平頭老百姓那能知道這些事?
報紙上天天都有這樣新鮮的故事,那些閒著沒事幹蛋疼的百姓,手裡又有餘糧的,不去茶樓點個茶,聽上書生說著報紙裡的故事,那都不算是正常人。
這樣的茶樓李元也體驗了,怎麼說呢?茶都是碎掉的茶葉沫子,坐位也是自己搬著板凳去的,更別說什麼服務了。
就連說書先生都是李元搞出來的,都是統一的話術。
看了兩場他就興致缺缺了,自己教出來的,感覺沒有那種期待感了。
李元帶著幾人走著階梯上了武侯祠,來到大門口這裡,三個大字就出現在眼前。
這塊牌匾也有講究,後世的牌匾是郭沫若寫的,不過現在這塊,可是老李寫的,人家讀著三國演義的時候,腦子一熱,決定給武侯祠提個牌匾。
老李的字還是可以的,一手飛白體,也是寫的非常溜!
武侯祠,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後合併為君臣合祀祠廟。
首門上掛“漢昭烈廟”,漢昭烈廟是古今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劉備的皇陵在這裡,但此處稱謂武侯祠,由此看來,諸葛亮真是功高蓋主了。
跨過首門,右側這塊唐碑稱為“三絕碑”,由唐三朝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權之兄柳公綽書寫,蜀中名匠魯建鐫刻,因都出自名家,文章、書法、刻技俱精,故稱為\"三絕碑\"。
當然,這些是後世存在的,現在是沒有的,不過李元把這些東西都加在了演義的後面,知道的人肯定會過來立碑。
走過唐碑便是二門,上書四個大字“明良千古”,明君良臣,流傳千古。其中的\"明\"字左面不是\"日\",而是\"目\",一種說法是避諱“明”字免去文字獄;另一種強調\"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識人、識勢。
本人更傾向於文字獄的說法,因為在古代,文字獄弄不好就會受到株連九族之類的酷刑,手書者必定十二萬分小心!
不過現在有他在,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誰要說文字獄直接給他就砍了。
漢昭烈廟後面是武侯祠,比劉備殿低了幾步臺階,反映了君臣有別、君尊臣卑的傳統等級觀念。
武侯祠的過廳門楣上懸掛的匾額“武侯祠”三字為郭沫若所書寫,這個被老李給搶走了。
還有就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在拜謁武侯祠諸葛亮後留下了眾多不朽詩文,對諸葛亮忠貞不二,鞠躬盡瘁的精神表達了最真誠的膜拜!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後世影響之大!整理了一些名家盛讚諸葛亮的詩篇,然後把這些詩都加了進去。
李白: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杜甫:功蓋三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