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艙(參照歷史上德國為日本生產的裝巡八雲號,稍微多了點)同時使用雙層船底,用於提高抗沉性(主要為了防魚雷和水雷),採用飛剪首,第二提高火力。即把單裝10寸炮換成雙聯裝10寸炮,同時預留足夠空間以便今後的升級(歷史上的加里波第並不是完全的炮塔結構,所以射速比較慢,只有40秒一發,後期英國的10寸炮能達到20秒一發)其餘火力保持不變。但增大備彈量。第三強化防護,為了更好的抵禦12寸級別艦炮,將新船主裝強化到8寸,上部6寸不變。炮塔正面強化到10寸。炮廊全部以8寸為標準(包括120MM炮廊)。第四動力系統,原有加里波第級航速為20節,主機功率13000+馬力,為了能使新船達到22節以上速度,建議將主機換成17000馬力,同時配合飛剪首,戰艦將有達成設計航速。本來徐傑打算參照義大利的PISA級,上8寸炮來代替6寸,畢竟6寸炮無法擊穿後期裝巡的非重點防護部位,但是考慮到北洋的船塢的尺寸和維修能力。PISA級的140米長度和21米的寬度(加里波第是18米)以及萬噸的噸位,徐傑還是理智的放棄了這個不太切合實際的計劃(從技術上來講,這條船也是在12年以後才開工)於是乎,這條強化版加里波第的基本技術指標就在徐傑的策劃中完成。…;

;…;

但是實現起來卻相當不容易。第一,水管鍋爐的供應,這東西義大利產不了。只能找法國(話說法國的動力系統相當之NB。從前無畏時期,英帝就買過法國的水管鍋爐用在自己的巡洋艦上。在1戰時期,法國就有8萬馬力的機組。而在2戰期間,1940年時法國的黎塞留號戰列艦就裝備了過載功率達17萬8千馬力的機組。。實驗航速更是達到32。5節。而被德派推崇的俾斯麥號過載才有16萬馬力。差距明顯啊。)第二,裝甲問題,從歷史來看,哈維碳硬化裝甲在1890年就發明了。但是相對而言,徐傑更喜歡用克虜伯碳硬化裝甲,因為後者效能更好。但是時間上是1893年。如果自己不能幫助某家工廠在92年前生產出足夠量的克虜伯裝甲,徐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哈維裝甲。第三10寸火炮及炮塔。這東西目前屬於超時代產物,歷史上在1894年前沒有。自己還要憑記憶去設計一下,然後選擇一個工廠生產。至於實際產能,歷史告訴徐傑,產能根本不是問題。在1880+年就可以製造萬噸級戰列艦的義大利。至少有4個船廠可以生產萬噸級戰列艦。而在他所知的歷史程序裡。在90年到93年間,義大利沒有生產新的戰列艦。也就是說,不出意外,這些工廠的船臺完全可以滿足徐傑的需要。當然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歷史上加里波第的船體造價是50萬英鎊,加上武器後是60萬英鎊左右。(本子買的74萬英鎊有被敲竹槓的嫌疑)而自己這條船如果想造好,70萬英鎊是跑不了的!!錢從哪來?!是個問題!!!;…;

第七章 日本海軍實力分析

如果讓徐傑評價一下甲午海戰中中日雙方海軍陣容的話,只有一句:”北洋主力齊出對日本精銳艦隊。“相對於北洋把幾乎所用能出海遠航的戰艦都出動,日本僅僅是派出了其主力的2/3左右。除了大家所熟知的6條本隊戰艦,和4條快速巡洋艦外,日本還有2艘2等鐵甲艦和5條無防護巡洋艦的兵力,其中兩條2等鐵甲艦(噸位為2200+噸,火力不弱於北洋的一般巡洋艦)另外5條防護巡洋艦噸位再1300噸以上,雖說無防護,但是作戰效能上還是要比北洋的超勇揚威強多了(尤其是火力,例如天龍號,噸位1358噸,就有170MM克虜伯炮一門,120MM炮6門)。至於炮艇和魚雷艇?日本海軍光魚雷艇就有23條。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北洋海軍敗得一點也不冤。如果當年大東溝海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