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不僅刊發了這則訊息和評論,而且還在第二版用整個版面分析了華夏與英國人之間的貿易,並認為在未來華夏地建設中,需要大量從英國進口的機器裝置、從印度進口的原材料等各種商品,隨著華夏實施新政的地盤越來越大,需要進口的商品會越來越多,中英之間的貿易量會再上幾個臺階。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英國商人的保護者,英國的軍隊居然與華夏為敵,阻止他們擴大新政的範圍,挑起雙方之間的矛盾,華夏方面覺得很難理解,“難道他們是想和湘軍做生意嗎?事實證明在實施新政以前,清政府對這種貿易是極度排斥的,那麼他們到底想幹什麼呢?”
“是啊,我們的軍隊到底想要幹什麼?”英國的商人發出和報紙一樣的疑問,報紙上的很多說法都得到他們的認同,比如納稅人一說,商人們覺得自己交稅,軍隊靠自己的稅養著,就應該保護自己,怎麼會跑到敵人那邊去了呢?
商人的嗅覺總是很靈敏,動作也比較快,當天晚上便有人藉著酒會說起相關的話題,正好額爾金也在,雖然他看上去很從容,但是華夏媒體的突然發力還是讓他措手不及。
額爾金想要以前方的訊息還沒有收到為由,迴避相關的話題,商人們卻問起英國的炮船為什麼會跑到長江上游去?要知道自從華夏開放市場以後,已經很少有英國人去其他地方做生意了,他們認為英國的炮船應該保護的是海上的航線,因為前不久有商船遭到了海盜的洗劫,英國艦隊卻不能提供保證,這是失職。
雖然商人們的態度還算謙恭,不會大聲責問,但是眾人的目光和話裡的意思,無疑對這位公使大人很不滿意,這給了額爾金很大的壓力。
在回到公使館以後,額爾金又收到國內發過來的電報,原來差不多的新聞稿已經透過電報送到了路透社,並在很多報刊上登出。
雖然英國的決策層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且資助湘軍以分裂中國的外交路線也是他們制定的,但是國內的商界卻不能理解,特別是被傾向性很明顯的新聞所引導,已經有議員向內閣發出了質問,質疑軍隊行動的合法性,要求政府做出解釋。
官方雖然發來了質問信,但是暗地裡並沒有收回原定策略,只是詢問中國目前的局勢,因為按照路透社的新聞,那麼華夏軍又取得了一次大捷,將擁有兩個新的省份,關鍵是這次大捷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差不多是以一比五的兵力對比取得全勝,那麼英國人就需要重新對湘軍和華夏新軍的實力作出評價,這是後續政策的必要依據。
“我曾經看過華夏軍第二旅的訓練,並親眼看過當初的吳淞碼頭之戰,我認為華夏陸軍的訓練非常到位,戰術也很先進,在碼頭之戰中他們就使用了密集的排槍,他們在訓練和戰術方面可以和大英帝國的陸軍相媲美,但是他們裝備的是清一色的來復槍,每個旅配備一個炮連,火力甚至比我們更加強大,”英國遠東陸軍統領格蘭特憂心忡忡地說道。
額爾金瞥了格蘭特一眼:“閣下說的是華夏軍的主力師,這樣的軍隊他們也只有五個,而且只有一個旅在上海,其它都在安徽、江西的戰場上,至於那些警備軍,只是一些剛剛接觸武器的農民罷了,統領大人似乎不用太多擔心。”
“不不不,是六個師,華夏軍不久前在上海、杭州、寧波整編了三個旅的主力軍隊,編成第六師,也就是說現在上海有兩個旅的主力軍隊,超過四千人,我們遠東陸軍加起來也只有他們一個旅,所以單就陸軍來說,華夏軍遠遠強過我們。至於海軍……我們的海軍也和華夏軍的陸軍一樣,也不在上海啊!”
“海軍隨時都可以回來,”額爾金傲慢地笑了笑,的確,和陸軍比較起來,長江裡的英國艦隊很快就能回到上海,機動性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
“我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