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例行差事的打了介,招呼便退下了,到了今天,又有了龍呤雲的吩咐,自然是一副全不相干的神情,讓高文舉心中十分滿意。春夏交接時節的陽光,燦爛奪目,卻又不那麼讓人生厭。四人也沒帶奴僕隨從,都是一副文生公子打扮,輕裝上路,一行人決定先在城裡逛一逛,然後去狀元樓那個南北才藝大比拼的場上去看看熱鬧,等那裡完了事再去見見那個讓柳三變神魂顛倒的琴師謝玉英。行程安排好之後,由朱家兄弟前方帶路,高文舉和柳三變並肩走在後面,說說笑笑出了。
看著鱗次櫛比的商鋪、店面和往來穿梭的人群,高文舉由衷的稱讚了一句。這種繁華的情景,即使和後世的步行街相比也不遑多讓。而且這裡還只不過是汴梁城中一條並不怎麼重要的街道而已。僅僅是在兩年前,這裡還是門可羅雀的蕭條狀態,只因為開了這座城門,一條街上的商戶頓時就被啟用了,可見。大的環境對小眾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了。
因為陳州門大街在南城東邊,而狀元樓還在西邊的朱雀大街上。兩條街道之間相隔尚有近十里之遙。幾人就趁著這功夫,晃晃悠悠的向朱雀大街走了過去。
一路上觀不盡的繁華似錦,風景如畫。有朱文遠在旁邊不住口的解說。高文舉對京城裡的風土人情又多了幾分瞭解,這傢伙也不知道從哪裡打聽來那麼多當朝大員們的趣聞逸事,每到一處,信手拈來,惹的眾人開心不已。就這樣,走走俘停,不到十里路走了近三個小時才算
事。
狀元樓座落在朱雀大街一處極顯眼的位置上,據說此樓建於太平興國年間,昔日落成時為城中諸樓之最。有一日,太宗為訪民情,微服行於鬧市之間,矢見此樓,又聞得幾位中榜士子在此樓飲酒慶賀,一時心頭喜悅,便登樓與眾同樂,此樓老闆見狀忙請太宗題寫店名,太宗見在座有當科狀元,為討個好采頭,御筆題名“狀元樓。”
有了太宗御筆題名,此樓的生意頓時就火了起來,這些年連連擴張。早已不復當年規模。更有一條。每到大比之年,士子們必以在此住宿為榮,其實也有斤。討采頭的意思在裡面。可惜,狀元樓雖然規模越來越大,畢竟也有個限度,並不能把所有來趕考的舉子們全都安置下來。這樣一來,許多無法住在這裡的舉子們便想著,就算不能住在這裡。能在這裡吃頓飯討點喜氣總還是可以的吧。
人常說,文人相輕,武人相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文人們聚在一處,免不了互相打幾場口水仗。可三有三好,兩有兩好,一旦有人互相攻擊,總是少不了旁邊有人幫襯。這樣一來,漸漸的就有了大小不同的小團體,這種形勢漸漸的展起來,最後就形成了立場分明的幾個陣營,大家互相不服氣,你來我往,總是想要鬥個高下。無奈文人之爭,本就無從判斷,孰弱孰強也是各執一辭。
狀元樓的老闆很敏銳的在這種口水仗中找到了商機,在他出頭調解之下,狀元樓在三樓大廳設立了一個才藝大比拼的擂臺,每日裡由大夥共同選出一道題目來,每個陣營選出一位代表來參賽,直到將其他對手都辯倒,就算打擂成功,每日勝出者稱為本日擂主,店家負責為每位擂主擺一桌酒席慶賀。
自從太宋在雍熙年間北伐失利之後。便將昔日每兩年一考的省試改為三年一比,而原本每年在春季舉行的大比,又因為太宗駕崩被改到了秋季。今年是當年陛下繼位後的第:次大比之年,由於大宋對科舉人才的重視,尤其是上一科所錄的三百二十名進士中,有近兩百人都在當年就被外放了實缺的情況下,今年前來參加考試的舉子人數突破了歷年最高紀錄,達到了驚人的五千餘人。
今年的人數多了,前來狀元樓打擂的人自然也就多了,按說人數更多了小團體也應該更多了才是,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雖然今年的人數比往年多了一大截,可經過狀元樓上的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