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年代末,國家經濟蓬勃發展,處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各地都在積極地修橋修路,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錢人紛紛回家蓋起了樓房,整個國家彷彿都在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蔣天成的獨輪車生意也曾一度紅火。獨輪車在鄉間小道上收莊稼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深受農民們的喜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獨輪車的侷限性也逐漸顯現出來。
蔣天成敏銳地察覺到了市場的變化。有一天,他偶然間來到一個工地上,看到工人們正挑著水泥在河上忙碌著。他們的臉上滿是汗水,肩膀被沉重的水泥壓得微微彎曲。蔣天成心中一動,他想到了自己的獨輪車。如果用獨輪車來推水泥,或許能減輕工人們的負擔。
可是,當他仔細觀察後發現,獨輪車在這個場景下並不適用。獨輪車雖然在鄉間小道上靈活便捷,但在工地上,面對崎嶇不平的地面和沉重的貨物,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蔣天成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自己需要研發一種新的工具,來滿足工人們的需求。
回到鐵匠鋪後,蔣天成的腦海中一直縈繞著工地上的那一幕。他決定著手生產一種新的雙輪斗車,這種車既要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又要便於操作。蔣天成找來師傅王大海,兩人一起開始了艱苦的研發之路。
王大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鐵匠,他的手藝在當地頗有名氣。他聽了蔣天成的想法後,也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專案。兩人坐在鐵匠鋪裡,對著一堆圖紙和材料,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這雙輪斗車,首先得結實。”王大海皺著眉頭說道,“工地上的貨物都很重,要是不結實,用不了幾次就壞了。”蔣天成點了點頭,他拿起一塊厚厚的鐵板,說道:“咱們就用這種厚鐵板做車架,保證結實耐用。”
接著,他們又討論起了車輪的問題。“車輪要大一點,這樣才能適應各種地形。”蔣天成說道。王大海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車輪大了固然好,但是也會增加成本。我們得找到一個平衡點。”兩人爭論了許久,最終決定採用中等大小的車輪,並在車輪上加上厚厚的橡膠輪胎,以增加減震效果。
在確定了車架和車輪的設計後,他們又開始考慮斗車的容量。“容量不能太小,不然裝不了多少貨物。”蔣天成說道。王大海則擔心容量太大了會影響操作的靈活性。經過反覆試驗,他們終於確定了一個合適的容量。
設計方案確定後,接下來就是實際的製作過程了。蔣天成和王大海帶領著鐵匠鋪的工人們,開始了緊張的生產。爐火熊熊燃燒,鐵錘敲擊聲此起彼伏。每一個零件都經過精心的打磨和組裝,確保質量過關。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第一輛雙輪斗車終於生產出來了。這輛斗車車身呈長方形,由厚厚的鐵板焊接而成,堅固耐用。兩個大大的車輪上安裝著橡膠輪胎,既穩定又能減震。斗車的容量適中,可以裝下不少貨物。
蔣天成和王大海看著這輛嶄新的雙輪斗車,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拿到工地上去測試一下。於是,他們推著雙輪斗車來到了之前那個工地。
:()鐵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