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仇,他一點兒都沒有忘啊,當年死了十幾位同窗,如今他要掘王家的根……」
他話音落下,幾名宦官從外面走進來。
為首的宦官手持拂塵,先是對左右二相行了一禮,然後才道:「陛下詔令,漢王幽王大逆不道,謀害太子,剝奪親王之位,貶為庶民……,信王,宣王,吉王,身為監國皇子,矇昧無能,取消監國之權,太子一案,著大理寺全權調查,三省諸部,當全力配合……」
右相伸手接過聖旨,那宦官看著他們,說道:「兩位大人,這件事情,陛下很生氣,大理寺查案的時候,三省最好配合,否則,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後果……」
說完,他便擺了擺拂塵,轉身離去。
中書省官員站在外面,表情皆震驚無比。
誰也沒料到,今日之事,會有如此大的反轉,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八位監國皇子,兩位被貶,三位被奪權,只剩下淳王,恭王,睿王三位。
大理寺關著的那些權貴官員,還不知會如何處置。
聽聞,陛下曾言,今日參與清君側事件的官員,以後都不用去上衙了。
雖然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決定了無數官員的前程。
宗正寺和京兆府的官員,參與程度最深,意味著這兩個衙門,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會被換掉。
三省六部九寺,都有官員要倒黴。
就中書省而言,兩位中書舍人,現在還在大理寺,可能永遠也出不來了。
當然,有人倒黴,就有人走運。
這一次,上百個官職空出來,其中還有不少是四品甚至是三品的要職,肯定要有很多人遞補上去。
有多人被免職,就有多少人升官。
這種機會,幾十年也未必能遇到一次。
一想到升官的有可能是自己,中書省的官員,根本無心上衙。
就在各官衙都人心浮躁時,數道身影,走進了中書省。
看到來人是大理寺的官員,兩位中書侍郎親自出來迎接。
陛下剛剛下旨,要中書省配合大理寺查案,遇到大理寺的官員,他們自然得小心對待。
中書左侍郎拱了拱手,問道:「幾位同僚來中書省,有何要事?」
大理寺少卿並沒有和他客套,開門見山的說道:「我們要這幾日所有彈劾李大人的摺子。」
兩位中書侍郎對視一眼,眼皮忍不住跳了跳,彈劾的奏章,按照規矩,是要嚴格保密的,這麼明著破壞規矩,以後誰敢還隨便彈劾?
大理寺少卿道:「陛下命令大理寺嚴查當年太子遇害一案,不放過任何一個參與之人,這些官員,有可能是幽王和漢王謀害太子的同黨,還請中書省行個方便……」
大理寺的官員很快離開。
離開之時,帶走了幾百份奏章。
他們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太子是儲君,謀害儲君,等同謀逆,中書省的規矩,在這個理由面前,不得不讓步。
若是堅持不給,難保大理寺不會給他們扣一個包庇窩藏的帽子。
這一次,恐怕有更多的官員要遭殃了。
保守估計,起碼得有兩百位以上的官員,不是丟官,就是丟命。
一次空出來這麼多的位置,朝廷的儲備人才卻遠遠不夠,怎麼填補這些位置,到時候又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這件事情的罪魁禍首,幽王與漢王,當真是可憐又可恨。
好好的,你們惹他幹嘛啊……
李府。
李諾望著眼前的法典,表情若有所思。
法典上剛才多出了一幅畫像,是剛才闖進李府的宗師之一。
他的畫像偏暗淡,應該是已經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