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器,龐大無比(整整70000個電晶體),但是它的設計理念還是好的。
那就是核心以32位執行,外部介面則以16位的速度傳輸,兼顧效能與市場,連成本都降了好多。
這也是借鑑8086和8088的關係,長久終究決定直接跳過16位系統,直接上32位cpu。
新處理器是32位核心,16位的外部匯流排,生產的時候完全一樣,必要時候只要將外部封裝一改,那就是一個嶄新的32位處理器。
~~~~~~
今天和人吵架,還被斷電,md,沒心情碼字……
……公告:網文聯賽本賽季海選階段最後三週!未參加的小夥伴抓緊了!重磅獎金、成神機會等你來拿!點此參與……》
一百一十五
新處理器是32位核心,16位的外部匯流排,生產的時候完全一樣,必要時候只要將外部封裝一改,那就是一個嶄新的32位處理器。
計算機的架構很難發展,如同武學一般,能夠另闢蹊徑開宗立派那都是令人仰視的存在,只圖靈、馮·諾伊曼、大衛·帕特森(risc)、約翰˙軒尼詩(mips)等寥寥數人而已。
長久的架構是他記憶中的大路貨,純正血統的risc,精簡的不能再精簡了,千錘百煉之下的設計,這也是為什麼電晶體那麼少卻效能超群的原因。
相對cisc處理器來講,risc型處理器的核心和設計比較容易找到,因為都是開源的,甚至如同arm公司那樣的變態,只要你使用他的核心設計,啥都給你。
長久在夢中頗是研究了幾個經典的架構設計,8位的是練手,因為這個記得最清楚,至於32位的也做過,只是大了許多,公認的最簡單結構也得塞上3萬來個電晶體。
後世市場做的最好的處理器是risc型是arm,鋪天蓋地,只不過這家公司並不生產,只是提供核心設計搞授權,而且系統精簡,價格便宜,因此是系統整合商們的最愛,絕大多數的單片系統用的都是arm的核心,比如手機。
只是這家公司主攻系統繼承,名聲不顯,桌面領域則是ibm的power系列長盛不衰,sun的sparc也是很有名。
處理器從設計到製造,投資巨大,長久可沒有多餘的銀子交學費,不得不仔細考慮自己的產品日後得向哪方面發展,桌面還是單片系統。
單片系統要得就是一個量,類似於電子元件了,零售價格都在五美圓以下。長久打死也不想自己的工廠生產這種貨色,這些都是定製專案,沒有百萬銷量妄談利潤,只是日後有可能倒可以授權制造,因此pass。
主攻桌面系統的話,那競爭可算的上殘酷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實力公司都對這一塊虎視眈眈。90年代後的激烈市場搏殺,長久至今記憶中依然清晰,邁出這一步費盡思量。
萬幸,長久好歹也是一能人,先手以得,英特爾天下還未盡收,若是有了後世這麼多的經驗還打不贏還不得後悔死?
更何況還有虞博士這等強人相助,那可是日後英特爾的頂樑柱啊。
以桌面系統為目標,佔領主流市場,至少要攻下歐洲,制定標準晶片,這才是和美國一幫子公司競爭的砝碼,否則後果難想。
畢竟生產的是標準化的東西,就可以賣給所有的廠商,與定製的系統投資一樣,而回報則是許多倍,而且不依賴一家公司,這樣才是王道。
時日無多,長久拉了一幫人開始閉關。之前長久還特意諮詢了一下虞博士,英特爾是怎麼搞處理器專案的,自己只是野路子,甚至連中科院的人都不如。以前做的021是小把戲,自己單幹尚可,現在要開發32位cpu,沒個規矩和計劃那是不可想象的,效率立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