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后看得很清楚,皇帝把太子推上監國之職,但是讓她們倆攝政,而太子這時候已經成年,卻依舊不讓他拿主意,就很明顯了,皇帝依舊不願意給太子分毫權力。 她看準了這一點,雖然自己貴為皇后,除了自己和賢妃攝政之外,還有宰執的幾個老夫子在一旁掠陣,她可不敢大意。 只有自己小心謹慎,才能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皇帝是什麼人,她比誰都清楚,她可不會心存僥倖,以為皇帝不在家,這個天下就是自己和自己兒子的了。 剛開始黃賢妃還有些顧慮,擔心太子插手太多,她不好阻止,現在看來多慮了,有太子的母親朱皇后嚴厲把關,太子對朝堂事務沒有任何決策權。 早朝,她們兩個垂簾聽政,前面坐著太子,太子卻連一句話都不敢說,整個朝會完全是擺設。 文武群臣雖然向他施禮,卻沒有一個望向他奏報事情,但凡官員上前奏報,那都是朝著朱皇后和黃賢妃說話的。 朝會倒也罷了,大部分重要的事情都不會在朝會上決定,而是在私下的宰執會議或御前會議,但是這樣的會議更讓太子鬱悶。 在睿思殿或者崇政殿召開宰執會議或御前會議,黃賢妃、朱皇后與太子相向而坐,官員都是面向著皇后和賢妃說話,用屁股對著太子,完全當他不存在。 不過這也不能怪官員,官員總不能回話時側對著皇后和賢妃,一旦面朝太子,必定只能屁股對著皇后和賢妃,那是大不敬。 總得得罪一個,那就只有得罪太子了。 一個多月下來,把太子鬱悶的只能在自己的宮裡借酒消愁,埋怨太子妃說道:“你不是說了你有辦法嗎?怎麼現在沒見動靜?” 太子妃說道:“殿下不用著急,機會馬上就到了。” 太子精神一振,說道:“什麼機會?” “馬上就要到十月十日了,你別忘了那是什麼節日?” 太子愣了一下,歪著頭想了半天,愣是沒想起來,疑惑的問道:“十月十日什麼節?” 太子妃掩嘴輕笑,隨後說道:“殿下可真是貴人多忘事,這是太上皇壽辰的天寧節呀。” 從唐朝唐玄宗開始,歷朝皇帝大多會把自己的誕辰設定為全國普天同慶的節日,宋徽宗趙佶也是如此。 只是他原本生日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可是在傳統習俗看來端午節並不是一個好日子,這個日子俗稱為惡日,認為這個日子出生的孩子會對父母有妨礙。 所以宋徽宗小時候是送出宮去撫養的,稍大些才接回宮,就是怕妨礙父母。 宋徽宗後來繼位之後,便把自己生日改了,改為十月十日,並定為天寧節,普天同慶,而且他還開創性的在天寧節這天放假三日,並舉行各種文藝體育匯演,為他祝壽。 當然這些點子大多是蔡京之類的奸臣提出來的主意,深得他的心,只可惜後來金國鐵騎南進,宋徽宗驚慌之下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趙桓。 借屍還魂的趙桓一心抗金,爭霸天下,哪有閒心去搞什麼壽辰。 皇帝趙桓自己都沒有誕辰慶賀之說,相應的太上皇趙佶的天寧節自然也就不了了之,沒人敢慶賀,趙佶本人更是不敢。 因為皇帝趙桓越來越讓人敬畏,又是國難當頭,他可不敢這時候還去搞什麼天寧節歡慶。 天寧節也就名存實亡,也沒人提這個茬了。 過去已經十多年,太子心目中也沒了這個概念,現在太子妃提起這才想起。太子皺眉問道:“天寧節能是什麼機會?” 太子妃說道:“殿下現在最鬱悶的是什麼?” 太子哼了一聲,說道:“當然是我說話沒人聽,想說話時不能說,誰也不把我當回事,我這個太子連一個王爺都不如。” “這就對了,咱們可以利用天寧節的機會來樹立殿下的威信,你牽頭主持組織一次天寧節祝壽活動,包括各種祝壽娛樂節目太子都親自操辦,那時誰敢不聽太子的? 這次機會利用的好了,以後誰還敢不敬太子,而且還能得到太上皇背後撐腰。 要知道,太上皇可是咱們的皇爺爺,您給皇爺爺祝壽理所應當啊,那也是表達孝心的一個好機會,群臣朝野上下誰敢說個不字?” 太子一聽頓時眼睛亮了,對呀,自己不就是因為沒有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