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比領兵更好,他畢竟不懂軍事,領兵作戰只怕要吃敗仗,那會丟腦袋的,不僅會害死很多人,也會丟腦袋,但是管錢就不一樣了。 他原本就是一個錢眼裡鑽出來的,他老爹蔡京所有的產業基本上都是他在料理,所以這個職位對他來說完全沒有壓力,甚至輕車熟路。 當下長揖一禮說道:“多謝陛下抬舉,臣定當盡心竭力,不負聖恩。” 趙桓點頭說道:“你們這次出海遠洋是去做生意,不是什麼宣揚大宋的國威,讓外國來覲見,朕不需要。 朕需要的是正兒八經的做生意,你來我往,花錢買東西,拿好東西出去賣,賺大錢,就是這麼簡單。 他們願意來覲見,朕也歡迎,但是規模有人員限定,這個就會交給禮部和鴻臚寺去處理,你不用管,你就是去做生意的。 當然為了讓你們能順利的開展貿易,朕也會頒發國書,你每到一處要拜見他們的統治者遞上國書,並表明貿易的誠意。 可以讓他們派人到船上來看我們的貨物,引起他們的興趣。才能組織貿易,畢竟你們去的地方恐怕還從來沒有大宋的商人踏足過。 朕要你們去經營的不是近海貿易,而是遠洋,要去很遠的地方,來去可能半年甚至一年,但是你們帶回來的利潤卻會比近海貿易大無數倍,要賺就賺大錢。” 在宋朝,海外貿易主要是南洋諸國以及日本、呂宋島這些近海國家,大宋的貿易船隊最遠也就是南洋的爪哇國和三佛齊國,當然,來到大宋貿易的還有古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當時分別叫做朱羅王朝和大食。 大宋的船隊則沒有到達這麼遠、一般只到三佛齊,跟朱羅王朝或者大食商人進行商品買賣。 後來是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才首次進入了印度洋,甚至到了非洲東岸,開闢了當時世界領先的大航海時代。 只可惜只有那七次明朝就開始禁海了,後期雖然也有少量的海外貿易,但都是近海貿易,沒有大航海時代的遠征。 這使得明朝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的步伐,沒有能夠從世界貿易市場上獲取鉅額的利潤。 根據趙桓閱讀的史料知道,當時宋朝為什麼熱衷於海外貿易?一來是因為陸地的絲綢之路被西夏給切斷了。北邊有契丹、金朝封堵,連繞都繞不過去,又不可能翻越那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走海路是唯一的選擇。 同時海洋貿易巨大豐厚的回報也讓大宋朝廷嚐到了甜頭,海外貿易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的利潤。 因為當時的大宋可以說聚集了世界上最能幹的製造業工匠,包括紡織,陶瓷,造紙等等都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地方。 所以中國的產品陶瓷,瓷器,綢緞,鐵器以及各種生活用品在海外都是大受歡迎,都能賣出天價。 而宋朝又鼓勵海外貿易,所以沿海的泉州,明州,秀州等地出現了大量的遠洋商戶,也都一個個賺得腦滿腸肥,而宋廷也從海外貿易中收取了鉅額的關稅。 海外貿易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南宋,南宋由於國土面積大幅縮水,加之大量的北方居民南遷到南方,缺少耕地,所以格外注重商業。 因為商業來錢快,朝廷能從商業方面掙到大量的商稅,包括海外貿易,所以南宋的海外貿易有了長足的進步。 趙桓非常瞭解歐洲大航海時代給歐洲帶來的鉅額財富,他要把大航海時代的成功經驗克隆到宋朝來,掙海外的錢。 畢竟國內市場就那麼大,他可以繁榮市場經濟,但會盡可能避免與民爭利,而去掙世界各地的錢,那才是大錢。 同時趙桓還有一個非常宏遠的志向,橫跨太平洋到達美洲,從美洲把當地人已經開始種植的番薯,土豆,玉米等植物帶回來。 這東西可別小看它,現在沒人在乎,可是它卻是中國清朝人口急劇增加的關鍵,這東西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才傳入中國的。 正是由於這三樣東西的入境,極大解決了溫飽問題,使得中國人口巨增,從一億到了清朝末年的三億。 很多人認為這是康乾盛世導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最主要的是糧食問題的解決,因為土豆,玉米和番薯都是不要求耕地質量的高產農作物。 哪怕沙子地,鹽鹼地和傳統的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