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如果你想搞清楚這樣一筆錢在17世紀早期荷蘭的經濟中是什麼價值,你只需要知道4頭公牛(與一輛拖車等值),只要花480弗羅林,而1000磅(約454公斤)乳酪也只需120弗羅林。可是,鬱金香的價格還是繼續上漲,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當時的荷蘭全境只有兩株)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具。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會開花的大蒜壓根就不值這麼多錢,所有願意出那麼高的價錢的傢伙都是傻瓜。但是他們又都相信,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會稀缺,但傻瓜永遠不會稀缺,雖然我用這樣高的價錢買下這麼一株會開花的大蒜是夠傻缺的,但是我相信,我總能找到一個比我更傻的傻缺,然後用更高的價錢賣給他。這就是金融泡沫中的博傻心理。而在此後的各種金融泡沫裡,你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甚至直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照樣玩出了君子蘭和中國蘭的各種故事。
當然這種泡沫總有破裂的時候,接個會越來越高直到高到了再以沒有一個傻瓜接盤俠能接得下盤子的時候,或者是某個別有用心的大人冒充小孩子大喊一聲“國王什麼都沒有穿”之後,就會有一個狂跌,然後,大批的資金就在這樣的狂跌裡完成了自殺,流入了個別傢伙的口袋。
如今,各種行業都不太賺錢了,於是某個行業只要稍微有點利好的跡象,嗯,那一大堆找不到出路的熱錢,就絕對會一擁而上,把這個行業當做會開花的大蒜炒將起來。而在現在,嗯,石油開採行業,就是這樣的一株會開花的大蒜。
想想吧,這要在地上鑽個洞,然後無窮無盡的財富就會自動的從地底下冒出來,這簡直就是……
“多蘿西婭,你知道約翰為什麼突然抬高了石油的收購價格,並且開始以十四美元一桶的價格大批次的購入石油嗎?”史高治正在繼續著他的“多蘿西婭養成計劃”。
“現在石油的用途僅僅只限於點燈的煤油和機器用的潤滑油,嗯,也許還應該加上柏油什麼的,總之,這東西的數量已經夠了。根本不值得這麼多錢。”多蘿西婭咬著手裡的鉛筆頭說,“上次我聽你和洛克菲勒先生的談判,就是你開著壓路機過去對人家說,我這上面還留了一個空位,你上不上來的那次談判。現在,他的行動的目標肯定是用壓路機碾碎他們,也就是說,他想要讓那些傢伙破產,或者是被他低價併購。這肯定是他的目標!”
“很好,繼續推導下去!”史高治鼓勵她說。
“他首先抬高價格,然後,那些油井就會瘋狂生產,然後只要你們準備的資金夠充裕,你們就可以將價格再抬一次,然後,嗯,就會有人覺得囤積石油會賺錢,接著,就會有其他人也加入進來。然後油價會越來越高。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把手裡的石油丟擲去,然後,整個的市價都會跟著下跌,到那個時候,每一個手裡有石油的人都會擔心石油會不會砸在手裡了,他們會爭著用最快的速度把石油賣掉,這樣一來價格就會下跌的更快,而這又會刺激他們以更快的速度出售石油。然後整個的價格就會崩盤。而在這個期間,那些油井肯定加大了力氣生產,他們還肯定會屯上一大堆的石油好等漲價,隨著一崩盤,這些玩意兒就全都賣不出去了,然後,他們除了趕緊把油田賣掉還能有什麼辦法呢?我說的對吧?”多蘿西婭問到。
“基本不錯,可是你忘記了還有其他的煉油廠的情況。”史高治繼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