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安妮日記》開創性的音軌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技術完美的解決了聲音和畫面的同步問題,而且《安妮日記》中採用的多聲軌技術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場聽覺的盛宴。當電影中的炮聲響起的時候,一些經歷過戰爭的觀眾甚至立刻就做出了臥倒的動作,這充分說明了這部電影的音效的逼真程度。而在表現音樂方面,以前無論是我們在留聲機裡,或者是在收音機裡聽到的音樂,和電影中的一比,都相差懸殊。老實說,電影中的音樂效果已經非常接近現場演奏了,很多人甚至都懷疑後。臺是不是藏著一支交響樂隊。我先也許只有最專業的那些耳朵才能聽出這不是藏在後。臺的交響樂隊在進行現場演奏。
不僅僅是音效技術,在《安妮日記》中,攝影技術的進步也是極其明顯的。我們在觀看《安妮日記》的時候能夠發現它和以前的那些電影的巨大區別。首先,相比以前的那些電影,《安妮日記》中人物的動作要顯得流暢得多。這是因為在《安妮日記》的拍攝中,攝影機每秒鐘能拍攝24張照片,遠遠超過以前16張每秒的速度。同時我們也能注意到,《安妮日記》中的畫面的解析度也要遠遠高於此前的一些電影,這種優勢來源於兩點,一是攝影機本身。就我們瞭解,用於拍攝這部電影的攝影機都是在克利夫蘭大學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這也就是說,這種攝影機並不是現在市場上能夠買到的通常產品。為了瞭解這些攝影機,本刊的記者在獲得了允許後採訪了克利夫蘭大學實驗室光學研究所的彼得研究員,他告訴我們,在這些攝影機的鏡頭上,使用了很多用於最精密的天文望遠鏡的相關技術,例如非球面高透明度特種光學玻璃鏡片,以及複雜的鏡片組合:
‘為了保證圖片的高質量,我們將這些攝影機的鏡頭造得相當的龐大,是的,我們是按照製造天文望遠鏡的標準來製造它們的。這當然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鏡頭加上攝影機太重了,以至於穩定的移動變得很困難。而導演很多時候都要求攝影機能夠跟隨著演員移動,甚至是快速的移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模仿鐵路,在所有需要攝影機移動的場景處,都預先準備好鐵軌,然後將攝影機架設在上面……’
除了高解像度的鏡頭,高解像度的膠捲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部電影的拍攝,所用的膠捲也都是與眾不同的高解像度膠捲,它們的銀粒的大小要比通常的膠捲小很多,當然,這也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很顯然,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全新的技術未必會立刻進入人們的生活,甚至考慮到高昂的成本,下一部有聲電影是不是還能保持這樣的水平都很難說,但無論如何,科學技術正在以巨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此前即使是在最離奇的夢幻中也不會出現的東西迅速的變成了現實。我們相信科學必定能帶領人類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有些媒體則從電影藝術本身來分析這部作品的意義,比如巴黎的《藝術家》雜誌:
“相比以前的那些電影,《安妮日記》除了它深刻的社會意義之外,還有更為久遠的意義,那就是它的藝術創新。在《安妮日記》之前,電影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它們只是技術的驗證或者是炫耀,以及低俗的獵奇而已。但是,《安妮日記》不同,(雖然它使用了更多的更先進的技術,但它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完成藝術上的創造)它是偉大的藝術傑作,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它足以流傳千古。我敢肯定,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更為先進的技術,以及用這樣的技術拍攝的無數的電影。但是熱愛藝術的人們卻絕不會忘記這部偉大的電影。在這裡請允許我向創作了這件偉大的,不朽的藝術品的大師們脫帽致敬,並借用偉大的莎士比亞的詩歌來表達我對這部偉大的作品的讚頌:
‘你的永恆之夏不會凋謝,
也不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