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唬得面如土色,四肢發軟,再沒有人敢不拿鄉約當回事了。 而那幾個煙鬼受了這般磨折之後,也真的再不敢抽了。 當然,這是後話。 …… 懲辦了這些人之後,白嘉軒找來鹿子霖、項南商議在村裡蓋學校的事。 “要移風易俗,就得重視教化。啥叫教化,那就是教育感化。咋教育感化呢,那就要修學堂。”白嘉軒解釋道,“我想在咱們村建一個學堂,讓孩子們都能讀書識字,你們覺得咋樣?” “嘉軒伯這主意好。村裡現在三四十個孩子,除了兆鵬兆海、孝文孝武之外,其他孩子全都沒書念,天天撒尿和泥,攆雞追狗,瘋玩瘋鬧,人事不懂。 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讀書,讀書才能明理,讀書才能博聞,讀書才能上進,我全力支援。嘉軒伯,這樣,孩子們的書本費我出了,另外每個孩子每個月一斗糧,用來彌補讀書時家裡的虧空。”項南說道。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讀書,就是因為家裡窮。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五六歲孩子跟著下地幹活,除草、拾柴、餵牛、捉蟲等,並不少見。甚至十三四歲,就已經當壯勞力了。 也因此,白嘉軒要辦學堂是好意,但不是什麼人家都有條件上的。在古代,可是三代之積,才能供養一個讀書人。 因此項南才提議每個孩子,每個月給一斗糧食。一斗糧食是十二斤半,勉強能供一個孩子的口糧。 白鹿原的學堂不是九年義務制,大部分孩子學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能夠寫自己的名字,算個數兒就已經夠了。 所以上學的孩子,歲數基本也就在六歲到十一二歲之前,再大也不可能讓上學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天半斤糧,應該還是夠的。喜歡拯救諸天單身漢()拯救諸天單身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