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 “和大人,好啊,紀曉嵐的醜聞現在傳得沸沸揚揚,轟動京城。我收到訊息,十數位御史言官要聯名參他。”福康安笑著向和珅道喜,“這下他可要好好喝一壺了。” “好。”和珅笑著一拍手,“紀曉嵐一向被視為清流的領袖,眾望所歸。如今他們卻是窩裡反了!好、好!失去清流的支援,我看他今後還怎麼跟我鬥!” “和大人,您看我們要不要再添一把柴?”福康安又笑著道。 “哎,不必,欲速則不達。”和珅擺擺手道,“有這些御史的參奏,已經足夠紀曉嵐喝一壺。” 乾隆的性格剛愎自用,疑心頗重。太多人一起參奏紀曉嵐,反倒會讓他心中起疑。 福康安點了點頭。 …… 泰山行宮。 乾隆正在翻閱大臣們送來的奏摺。 “嗯,紀曉嵐誘拐有夫之婦,還以三幅古畫逼人休妻……這倒是有點意思。”他看了御史的奏摺後,笑著點點頭道。 “順喜,紀曉嵐有沒有奏摺?”他又開口問道。 “紀大人沒有奏摺,只送來他寫得書。”順喜連忙彙報道。 “我說他這幾日寫得小說,如此情意綿綿,原來是有感而發。”乾隆笑道。 紀曉嵐鬧出這麼大緋聞,惹得十幾位御史聯名參奏,在乾隆看來並不是壞事。 因為紀曉嵐素有天下第一才子的美譽,又清廉剛正,鐵面無私,時常犯言直諫,多次搞得他這皇上都下不了臺。 正如和珅所說,清官令人敬,清官也令人畏。做皇上的,其實並不喜歡不被操控的臣子。這也是為何歷代清官基本都不受重用的原因。 比如歷史上十大清官中的西漢趙廣漢,為官清廉,不畏強權,結果卻落得腰斬的命運;明朝清官于謙,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維護社稷,下場卻是抄家問斬。 如今,紀曉嵐傳出這樣的緋聞,在乾隆看來,反倒是收服他的好機會。 “行了,讓紀曉嵐上個摺子自辯吧,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乾隆隨即吩咐道。 “是,萬歲。”順喜點點頭。 乾隆隨即又拿出項南送來的《石頭記》翻看起來。 項南送來的《石頭記》,在他看來,寫得是真好。人物生動,入情入理,字字珠璣,無一閒筆,不愧是大才子之書。 他這幾日都看得入迷了,每天都等著項南送新書來。 其實,也不只是他,太后現在也迷上了這本《石頭記》,天天看得手不釋卷。即使眼花看不動了,都還讓宮女幫她念,可以說是相當痴迷了。 只不過,項南的書寫得實在太慢了,兩天才送來一萬多字的稿,實在是不夠看得。 這是乾隆最大的怨念! …… 項南很快就知道了自己被御史聯名參奏一事,而且他在四庫館修書的時候,那些同僚對他的態度也有微妙的變化,看他的眼神都有些鄙夷、不解、疏離、冷漠。 對此,項南並不以為意。 所謂恩自上出。決定他命運的,從來不是這些同僚,而是龍椅上的皇上。 而皇上連和珅的貪汙都能原諒,他這有名無實的緋聞又算什麼? 所以他絲毫不在乎這些同僚,以及外面那些無聊人的看法。 他們愛說什麼說什麼,愛怎麼看就怎麼看。人生一世,不過百年,這麼短的時光,自己還不夠用,哪還管得了別人。 “紀大人,皇上見到了御史聯名參奏您的摺子,讓你寫摺子自辯呢。”皇上駕前的藍侍衛來紀府宣旨道,“另外,紀先生,皇上讓問問,你的《石頭記》能不能寫快點,皇上等著看呢。” “臣遵旨。”項南應下道。 “紀先生,皇上都知道這件事了,要不我還是走了吧。”香雲驚恐的道。 “香雲,你現在走,反倒顯得心虛,欲蓋彌彰,就好像我們真的做了不該做的事。”項南阻攔道,“如此一來,我就更說不清楚了。” “再說,皇上還允許我上摺子自辯,這說明他就沒生氣。”他又解釋道,“而且,我大清官員娶妻納妾的多得是,即便是納青樓女子的,也不少見。 我紀曉嵐孤家寡人一個,就算娶妻納妾又怎樣?皇上不會因此而怪罪我的。何況,我前些年在四庫館修書時,皇上怕我寂寞,還專程派兩個宮女陪我呢。 所以你不用害怕,事情沒你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