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三六年。 項南以學習為主,以科研為輔。 他學機械設計、自動化、化學工程等諸多科目,預備多學些知識,好將來回國之後搞建設。 畢竟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人才的地方多了。每多學一門技術,對國家都有益處。而有賴餘他的高智商以及超強的學習天賦, 這些專業他都學得又快又好。 而進入到三六年,世界局勢又有了新變化。 義大利方面,經過近兩年的作戰,意軍終於攻入衣索比亞首都,隨後正式宣佈將其吞併。 德國方面,則派兵進駐了萊茵河非軍事區, 築造防禦工事。此舉一出, 所謂的《凡爾賽和約》可以說已經完全淪為廢紙。 但對於德國公然撕毀和約的行為,英法等國卻始終沒有采取行動, 只是口頭上反對而已,沒有絲毫實際行動,因此讓德國越發的膽大起來。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一戰剛剛過去十來年時間,因為死傷慘重,導致歐洲各國普遍瀰漫著厭戰情緒,和平主義盛行。 一方面,英法美等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 損失慘重,自顧不暇, 自然也沒那個精力去打擊德國。 一方面, 在當時蘇聯才是歐美列強主要防範物件。而德國同樣反蘇,也因此英法美等國也有故意放縱的嫌疑,好利用德國去打蘇聯。 東瀛方面,皇道派年輕軍官發動政變。所謂皇道派,是東瀛陸軍的一個派系, 主張由天皇接管軍部,並主張對蘇聯宣戰。 雖然最終兵變失敗,但是之後東瀛的發展,卻一如皇道派的意願,由軍部控制一切,並於隔年就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皇道派發起的政變,也讓東瀛的有識之士越發心寒。因為項南在去年發表的《中日局勢之分析》中,就指出東瀛政局不穩,民心反覆。 如今,果然皇道派發起兵變,被項南成功預言到。這就更說明了,項南文章的準確性。也正因此,他們對東瀛的未來越發悲觀起來,反戰思潮也在逐漸蔓延。 十二月份,張學良、楊虎城在長安發動兵諫,敦促國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史稱雙十二事變。訊息傳出之後,世界震動。 最終, 在社會各階層的努力之下,此事件得以順利解決,國府也同意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 …… 訊息傳來,項南也很高興,特地推出新作《非對稱作戰》,提出當交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之際,就要使用非對稱作戰。 講究靈活應戰,隨機應變,避其強點,打其弱點,突然襲擊,鬼神莫測,令敵人防不勝防。如此堅持下去,自然能夠取得勝利。 不過,項南的《非對稱作戰》理論,剛推出時,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原因也很簡單,他並不是軍事家,只是科學家、小說家,因此他在軍事方面的建議,自然很難引起重視。 但是到了三七年,隨著盧溝橋事變,東瀛全面侵華,面對著兵強馬壯,裝備先進的日軍,中國守軍明顯處於劣勢時,《非對稱作戰》理論,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 …… 三七年,日軍全面侵華,先後佔據滬江、北平、津門、金陵、泉城等地,近半個中國幾乎都淪陷,黎民塗炭,百姓哀嚎。 項南收到訊息之後,特地發表宣告予以強烈譴責,並聯合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居里夫人等諸多世界頂級學者,共同發表和平倡議書。要求東瀛停止侵華的暴行,將侵佔的國土歸還中國。 同時,還借用輿論壓力,向美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禁止賣給東瀛石油、橡膠、鋼材等戰略物資。 在此之前,美國一直是東瀛最大的貿易國,提供的戰略物資,佔到東瀛進口的七成以上。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的物資,東瀛想打仗都沒能力。 而美國之所以要賣物資給東瀛,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危機之下,美國為了振奮經濟,什麼錢都想賺。出口戰略物資,能夠換回大量錢財,它自然樂意。 一方面,它也想扶持東瀛,跟蘇聯作戰。畢竟對於美國來說,東瀛侵犯中國,不關它的利益,它反倒可以兩邊賣軍火,兩邊都發財。而蘇聯卻是它的心腹大患,所以只要東瀛打出反蘇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