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醫院在葉瑾的帶領下,成功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然而,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
隨著人口流動的增加,山區周邊的工廠和建築工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隨之而來的是工傷和職業病患者數量的急劇上升。這些患者往往病情複雜,治療難度大,給醫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葉瑾看著那些受傷的工人和被病痛折磨的勞動者,心中充滿了同情和責任感。她決定成立專門的工傷與職業病診療科室,集中醫院的優勢資源,為這些患者提供更專業、更有效的治療。
然而,組建新科室並非易事。首先是人才的短缺,擅長工傷和職業病治療的專家在山區十分稀缺。葉瑾四處打聽,透過各種渠道聯絡相關領域的專家,以真誠和醫院的發展前景打動他們,邀請他們來山區醫院指導工作或加入團隊。
同時,新科室的裝置購置也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葉瑾再次發揮她的堅韌和智慧,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專項撥款,向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尋求捐贈。
“每一分錢都是為了拯救那些受傷的生命,每一份幫助都是點亮希望的火種。”葉瑾在每一次的籌款活動中都充滿激情地呼籲。
經過不懈的努力,新科室終於組建起來。但在執行初期,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還不夠默契,治療方案的制定也存在分歧。
葉瑾組織了多次病例討論和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她還親自參與每一個疑難病例的會診,與大家一起探討最佳治療方案。
在治療一位因長期在粉塵環境工作而患上嚴重肺病的工人時,新科室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患者的病情嚴重,家庭經濟困難,情緒也十分低落,對治療失去了信心。
葉瑾不僅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還積極為他申請醫療救助,減輕經濟負擔。她每天都會去病房看望患者,鼓勵他勇敢面對疾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在葉瑾和全體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康復出院。這個成功的案例讓新科室的醫護人員備受鼓舞,也讓更多的患者對醫院充滿了信心。
就在新科室逐漸走上正軌的時候,醫院又迎來了醫療質量檢查。這次檢查的標準極其嚴格,涵蓋了醫療流程、病歷書寫、患者滿意度等多個方面。
葉瑾帶領全院職工認真準備,以檢查為契機,進一步規範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然而,在檢查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病歷書寫不夠規範、個別醫護人員服務態度有待改進等。
葉瑾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面批評,迅速制定整改措施。她組織全院職工進行培訓,加強對病歷書寫的規範要求,強調服務意識的重要性。
“我們要把每一次的不足都當作進步的階梯,只有不斷改進,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葉瑾在整改動員會上說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醫院的醫療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複查中得到了檢查組的高度認可。
此時,葉瑾又把目光投向了社群醫療服務。她意識到,僅僅在醫院裡治療患者是不夠的,還需要走進社群,普及健康知識,預防疾病的發生。
她組織了一支醫療志願者隊伍,定期深入社群、學校和工廠,開展健康講座、義診活動。他們為居民免費測量血壓、血糖,提供健康諮詢和指導。
在一次社群義診中,葉瑾發現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她立即為老人安排了進一步的檢查,併為他制定了治療方案。老人感激涕零,拉著葉瑾的手說:“你們真是我們的健康守護神。”
隨著社群醫療服務的深入開展,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一些疾病得到了早期發現和治療,有效降低了發病率。
在葉瑾的努力下,山區醫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