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部分

瓜分殆盡。

皇太極分得城北一大片沃土良田,被圈在其中的那些土地原主也便成了他的家奴,佃戶們還是繼續耕種他們祖祖輩輩就勞作其中的田地,地主鄉紳則要麼早已逃離此地,要麼已被金兵殺掉,只有極少數人投降歸順,對新主人自稱奴才,成了女真人的漢籍包衣。

蘇淺蘭原以為金兵過處,多半會屠光全城漢人,聽了德海的解釋,才知道那都是頗為極端的例子,是守城明軍激怒後金首領造成的後果,並且就算是首領下令屠城,也還是會留下一些較為軟弱恭順的漢人收為奴隸,畢竟女真人不會耕種,想要糧食還得要依賴漢人百姓。

對於大部分最底層的漢人百姓來說,他們的要求其實不高,有田種、有地住,便可繼續苟活下去。至於是當漢人地主的佃戶還是當女真異族的奴隸,除了名譽不同對他們來說區別也不是太大。

家中若是有壯男從軍戰死的,親者自然仇恨異族,可惜凡人總會本能的求生畏死,縱有仇恨,在自己隱忍便可苟活的時候,並沒有幾個人有一死殉國的勇氣,反而會隨著時間流逝淡忘戰爭的創傷。

曾經有人研究過,發現人類對於有名有姓能辨識的仇人,往往刻骨銘記,矢志復仇,窮幾代人也要父債子還的記恨!

而對於戰爭造成的傷亡,因為互相都有死傷,又不可能準確辨識殺害親人的仇人具體究竟是哪幾個,反而會因為仇恨目標的泛化,復仇物件不是幾個人,而是一個巨大群體,無法追索,便會將這種仇恨看作天災一樣,不可思議的承受下來,除非將來時機出現,有人領導,讓他們看到復仇的希望,否則終其一生,都不會貿然反抗。

這種發現實在令人悲哀無奈,可這就是現實,是人性。

想通了這些道理。蘇淺蘭初見到莊子裡那些忙碌做事、神情平靜的漢奴時所感到的驚訝難以置信,方才漸漸消散。

田莊極大,佔地廣闊,邊上稀稀落落砌著簡單的房屋,只有一處看著十分整潔的大宅子,是專供田莊主人視察歇腳的住處。看那宅子的格局裝飾,想必過去是屬於這一帶土地之主的房產。

過完了年,此時正是春耕即將開始的時候,專司耕種的漢奴們都在忙著準備春小麥的催芽。但見管事德海帶著一位貝勒和一位格格下來看他們做事,無不流露出緊張惶恐的神情。

烏克善不懂農耕,對漢奴們正在做的事情也沒有興趣,只是讓德海找來幾個機靈的漢奴讓蘇淺蘭問話,以證明自己並沒有替姑父歌功頌德吹捧誇大,這些漢奴真的是對姑父十分順服,日子也過得比別家的漢奴更好些,因此做事也都很是積極。

蘇淺蘭一身蒙古格格的裝扮,又生得美貌絕倫,往那些漢奴面前一站,那些漢奴都被她的身份和容貌驚得低下頭去不敢逼視,答起話來更是磕磕巴巴,唯恐說錯一字一句。不料這位蒙古格格開口便是他們熟悉的漢語。聲調柔和,神態和煦,全無半點頤指氣使的貴族習性。

漢奴們驚訝之餘全都慢慢放鬆下來,竟是不知不覺對蘇淺蘭有了親近的感覺,彷彿這位格格並不遙遠難以企及,而就像他們漢人的尋常小姐般,雖然身份高貴,但卻平易近人。

關於這些漢奴在四貝勒田莊上所受的待遇,蘇淺蘭只問了幾句,便已確定烏克善所說屬實,他們日子確實過得不錯,比較以前須向地主交許多地租和賦稅的日子而言,現今他們的負擔要輕上許多。

想起歷史上的皇太極確然對漢人十分維護,在此基礎上制訂的漢民政策也十分寬和,甚至允許漢人入旗籍,成立漢軍八旗,蘇淺蘭也便釋然,身為女真貝勒,對漢人卻十分善待,這就是皇太極!

烏克善聽不懂漢語,見蘇淺蘭還在問個不停,無聊中便自去一旁坐了下來。德海倒是聽得懂一些漢語,但不精通,開始他還努力的去聽蘇淺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