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也是來到這個世界才知道,原來宋朝的航海造船業已經非常發達,論其工藝和先進性是一點也不比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艦隊差,之所以沒那麼出名,誰讓都是去做生意了。不過海船客船的發達,自然也是源於發達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貿易需要,驅動市舶司和民間商人不斷改進造船工藝。
就這點來說,其實宋朝皇帝還是挺務實的,沒搞啥賠本賺吆喝朝貢。不過也可能是就自身這實力,想搞也只能是高麗大理配合演出。
不過無論如何,當年建炎元年在淮上最危險的一刻,韓世忠所帶來的那些巨大無比,而且幾乎每艘船都有高大桅杆和風帆的風帆艦隊打了金兀朮一個措手不及,改變了整個戰役的戰略天平,乃是那一戰反敗為勝的轉折點。
就算是歷史上,沒有他趙久,人家韓太尉不也打了場世界聞名的黃天蕩之戰嘛!
不說海船,要是當年沒有張榮招安後開出的水輪子內河艦隊,還能在大船上裝搭小型投石機,一把火燒了小吳埽的金軍水師,就沒有堯山一戰的勝利根基。
從這一方面來說,有宋一朝的軍事科技還是挺管用的,只要決策的人別瞎搞。
所以趙官家這個工科狗除了自己儘量落實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原則,把所有還記得的力學原理和化學知識用簡體字記在小本本上,就是在不斷興原學,指望這個披著儒學外衣的科學技術能在他治下生根發芽。
你還別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經過多年的薰陶和提倡,總是有些進步的,比如說趙伯駒的炭筆畫圖技術,某個鐵匠的瓦罐石油密封技術,都帶來了不小的驚喜,而最讓趙官家感興趣的是,建炎十二年底,有工部世代的匠人提出了彷照水車,製造四輪風葉,利用風力,可以使風在風葉表面往一個方向吹動,即是透過科技,以自然動力源替代人力、畜力磨麵粉。
《天阿降臨》
趙久當即大喜,雖然這個風車和現代風力發電千差萬別,但是總算走出了第一步,而且趙久可不是僅僅想幹點農活,他第一時間想到了荷蘭大風車。
十六世紀,在荷蘭的商業世界中,佔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工地加工,而巧了,趙官家想造船建港,也離不開這項偉大的發明。畢竟你造船不需要龍骨啊、不需要桅杆啊於是他緊急召集了匠人和各地河工,當成科學家一樣供著,天天逼著鑽研,終於在年初搞了個觀感一般實用還行的試驗品出來,趙官家大喜,當即給人封官獎勵。
而與此同時,海船的建造也在張老財的孜孜以求下,取得很大的進展。總所周知,張齊王做買賣的本事比打仗還出名,而這工欲畢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做海貿,張俊自然對船舶這一緊俏物資看的很緊,畢竟高麗日本才多大的市場啊,官家說得對,安南、交趾甚至是遠方的香料島才是最終的目的地。
原本右軍所有的海船都是靖康之變後破壞嚴重修復的,船形下側如刃,便於破浪,船上裝置齊全,拋泊、駕駛、起碇、轉帆和測深等方面雖也一應俱全,但有些細微的詫異會在海上出現問題。張俊這些年一邊靠著海貿發財,一邊也在不斷改進,金國投降後大批工匠被放回,海運檔案也得以重歸大宋,他更是如獲至寶,努力三年,終於告訴官家遠航已經沒有問題,只是登州還是水位太淺,準備來天津看看。
楊沂中何其乖覺,一看二位要交流點核心的,立馬守在殿門口當了門神,還盡職盡責地要了兩份午飯來。
說到這個,張浚眉飛色舞,道:“官家,臣雖然沒去過什麼香料島,但據您畫的地圖,也無非就是流求(今臺窩灣)以南嘛,只要能順著季風不斷補給,臣自然有信心。如今我部的大船主桅杆高十宋丈,前桅杆高八宋丈,共能夠裝帆110幅,正風用帆,只要海上稍偏則用利篷。而且船長長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