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表妹來他家玩了,說白了在建炎新朝價值觀下,除非他能崛起光復門楣,要不然他們家的名聲也就比過街老鼠強那麼一點——他爹只是不敢去當官,好歹還沒被俘虜後投降。
這也是他為什麼死皮賴臉憑著祖上交情求劉大中尚書舉薦自己的原因,比之原來歷史上的陸游,他現在更加迫切的需要撐起一些東西,因此什麼田產佃戶,他不在乎,反正他家在北方沒有。就是在南方度田而授,那也是將來的事。他自問還是有一些家國情懷的。——當然這個轉變楊沂中是不知道的,趙官家,他宋史學得不好當然也不知道。
至於最小的楊萬里,他倒是老實,拱手道:“學生之前沒有深入考慮這個問題,雖然覺得二位兄長說得有理,但還是要自己再想想。”其實他還在拜師學習階段,但是老師高守道非說如今原學是偽學,讓他早日來京為道學正統團結力量。
劉汲早年受過這老頭恩惠,拗不過這個面子,再說他也有私心,楊萬里出身江南西路,勉強也可以算是南陽荊襄一派,他宦遊幾十年夜練就了一雙慧眼,看出這小娃兒是塊璞玉,那就接個善緣,收個弟子唄。
至於道學,呵呵,帶來東京了還由得你,不知道東京和燕京已經原學的天下了嗎
官家頷首,倒是認同他“不知為不知”的態度,說真的他也沒指望這群幼崽版大詩人能像他們在十幾二十年後龍虎風雲會,那他得懷疑是不是來了老鄉。至於他們理想化脫離實際的建議,也沒太往心裡去。甚至覺得少時受點打擊對於他們也未必是壞事,就算落第了,也不擔心生計問題可以以後再考呀。
萬一真考上也挺好,仕途不受打擊的詩人怎麼能是好詩人呢君不見東坡居士可是跑遍了大江南北才驚豔詞壇千古。
不過這也是趙官家偏心了,這要是辛棄疾當面,他絕對作弊把人錄取然後扔去御營,期待造出個霍去病來,讓他不必“可憐白髮生”,可惜人家小辛現在還沒出生。
就在他準備回去時,李秀之忽然道:“公子,學生可否說說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