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使人深信在毫無遮蔽的時段,每個人都張開著臂膀,直到日落才轉換成垂落的樣子,斂約起來。

是誰在彈奏著舒緩的小夜曲,是樓上還是樓下,還是周圍的樓層呢?小區設計得有些像人伸出手擁抱的弧形,使聲音在迴旋中查不出實處。這個曲子總是在上燈時分響起,彈奏者與我同樣遠離了辦公的場所,讓自己壓抑了一天的私好,長出長長的藤蔓。我已把堅硬的北碑放在一邊,琢磨董其昌婉約的筆跡了。與這個人的作品相遇,也是近幾年的事,青年時期並不看重董書,好多次就這麼擦肩而過。有一個為董其昌作年譜的人認為:董其昌在人品上是很糟糕的。這個平素不多講人短處的長者,說了一些董的醜聞,在那個愛憎一刀切的時節,我也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既然天下好書法多了去,不涉及董書也罷。這兩年覺得不得了,人被慢慢地吸引。這些過去的墨跡死去的人,能把一批抗拒心理很強的大活人吸引在自己周圍,每晚臨摹,漸漸撫平牴觸的稜角,的確是匪夷所思。我想在自己受教育的過程中,教科書都是首先教會了如何憎恨、仇恨、憤慨,似乎天下充滿了可恨的團體還有個人,但是後來證明不對,不至於如此大動肝火,有的人還是挺可愛的。我讀董書就有一種安息感,柔和、婉約還有一些蕭疏,尤其是董氏在墨中兌了不少清水,使得筆下清淡虛無一般,很有隱逸之趣。白日需要一些壓力,或者說革命性,把每個人都壓得直咧嘴,生存現實就是這樣,否則活著就成問題。此時在書房,一些重負都卸去了,階級出身、家庭成分、人品忠奸、歷史功罪,這些白日裡讓人警覺的話題,戛然而止。像讀董其昌一樣的熱情,我也細緻地讀了趙佶、蔡京的書法,確實也上檔次。在《路易十四時代》裡,伏爾泰說:“只有證據確鑿的事實,我們才承認是事實。”有許多事實的重溫都有意激起人們無休止的仇恨,恨不得抱一塊石頭去砸那些已經成為虛像的人物。像西子湖畔岳墳前跪著的秦檜和他的太太,白鐵無辜鑄佞臣,我看到了跪像上濃黃色的痰和冒著白沫的口水,內心就一陣噁心,噁心這些咳嗽的人——這麼多年過去了,文明推進了不少,居然還用吐口水這種鄙俗行為,以顯示自己的正義。有一段時間尤其明顯,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了仇恨,搜尋枯腸地找尋對方的不足,向國家機關彙報。不僅對存活的人,對已經消逝的人也是如此。仇恨使人膨脹,也使自己的精神空間越發逼仄。如果一個人更多浸潤在宗教慈善的汁液裡,他的私慾或許下降許多。在晚間我會想,什麼時候我也來寫一寫趙佶的“瘦金書”,如此精瘦的筆跡,不能因為出自禍國的皇帝而放棄喜愛。

回到家中,一般就不會再出去了,就像倦鳥臥於巢中,如果不被驚嚇,不會飛離。自從有了電話之後,晚間這個時段更加屬於自己。有人想來坐談,都會先來一個電話問詢。此時全憑主人的心情,決定是否與對方見面。而不見的理由,可以隨便編一個。我通常推給白天,說白天很忙,現在累了,隔著電話,對方莫辨真偽。城市中的人來人往遵循這麼一條規矩,尤其是下班之後,訪者會更加小心。這個現代社會規矩繁多讓人厭煩,但這個規矩頗使我快意,它使人有一個心理準備。如果在夏日,還得準備把光膀子遮蔽起來。可是有好幾次,正在細細品嚐自己的烹調成果,門鈴就響了——有的人在城市生活了這麼多年,還像在鄉村串門一樣不分時段,這令我這個從農村出來的人內心不快。是接著吃還是擱碗迎客?心中不悅,菜餚一下子毫無滋味。我是很注重自己感覺的,心情越好,用餐的時間就越長。長度表明了人對於上蒼賜予的蔬果、魚肉都以一種感恩的心來接受。我不像母親那樣舉箸前必先祈禱,即便口味不合也滿心歡喜。我只是努力地接受,口齒尖利,撕扯肉類的筋脈時孔武有力。而對游魚,則細微到每一根骨刺都瞭然地剔到了一邊。晚餐是白日結束之前最從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