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官,是一方勢力最基礎的、最龐大,也最不可或缺的群體。
武將之於諸侯,相當於一個人手中的寶劍。
謀士之於諸侯,相當於一個人的頭腦。
而文官之於諸侯,相當於一個人的身體。
再鋒利的劍,若是人四肢無力,那也跟沒有差不多。
再清晰明智的頭腦,若是身體是癱瘓的,也跟沒有一樣。
袁耀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目前辛辛苦苦招攬起來的文官群體,絕對夠豪華。
劉馥,還有馬上就要徵召來的梁習,都是具備坐鎮一州之地、肅齊萬里能力的封疆大吏。
何夔、鄭渾、袁渙,還有袁渙的從弟袁霸,都是上能拜為公卿,下能治理郡縣的能臣。
最關鍵的是這些人背後的勢力,也皆為自己所用。
陳郡何氏、袁氏、滎陽鄭氏這都是廣為人知的名門望族。
實際上這些人才是維繫統治的中堅力量!
只是相比於武將和謀士,文官還是亂世中最不引人注意的群體。
名將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謀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兩者都容易留下足以彪炳史冊的赫赫之功,被世人當做傳奇世世代代傳頌敬仰!
而文官們就慘多了,內卷嚴重不說,還很難出名。
不信你可以便覽史書,很少有單純的文官能僅靠“文治”出名。
文官要出名,一靠“出圈”,二靠“出格”。
“出圈”就是除了治理國家厲害,還要在“武功”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在內,文官群體們接近權力中樞,偶爾也能化身為謀臣,為天子諸侯出謀劃策。在外,文官群體們作為地方長官,也有表現自己帶兵守城水準的機會,當然水平好壞不一就是了。
“出格”就簡單多了,變身成為玩弄權謀的權臣、奸臣,也一樣可以“青史留名”。
袁耀非常寶貝自己的文官群體,但他也非常清楚,文官們和自己的關係,遠不如武將和謀士們和自己繫結的更緊。
這些文官們往往代表的是一個個利益群體,如果袁耀這一棵大樹哪一天倒下,他們會毫不猶豫拋棄自己而去攀上新枝。
這也是演義小說裡的文官形象普遍差的原因。
魏國的華歆、王朗,蜀國的李嚴,吳國的張昭,皆是如此。
這些人能力都沒得說,但形象卻很難讓人接受,因此也容易被人忽視作用。
就在袁耀思索著,下一步如何調整勢力內部的組織架構的時候,門外傳來一聲通報。
“啟稟都督,韓胤韓從事回來了,正在府外求見!”
袁耀猛地抬起頭,他沒忘自己給韓胤安排的任務。
“他帶回來什麼人,可有說明?”
門外之人:“韓從事是押著一個檻車回來的,說車上關押之人,是都督您欽點的頭號人物。”
“叫什麼許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