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2章 革命軍中的發展措施

種棉織布這一舉措,其意義非凡。它不僅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廣大農民的生計問題,更是從根本上緩解了老百姓長期以來面臨的衣物短缺難題。

中央政府深知種棉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性,於是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一方面,透過各種渠道廣泛地宣傳種棉所帶來的諸多益處,讓民眾充分了解到棉花種植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以及對生活質量提升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則不遺餘力地向民間傳授科學有效的種棉方法,確保農民們能夠掌握正確的種植技巧,提高棉花產量與質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治七年的時候,中央政府更是下達命令,精心刊行了諸如《棉書》和《種棉十要》之類的專業書籍。

這些書籍詳細闡述了種棉的各個環節及要點,成為了指導農民開展棉花種植的寶貴指南。與此同時,中央還責令各地紛紛設立專門的紡織局,聘請經驗豐富的師傅,手把手地教授當地婦女先進的紡織技術,使得棉花從種植到加工成布匹的整個產業鏈得以完善。

得益於中央如此積極有力的倡導措施,甘肅省東部地區,自隴東的正寧、寧州開始,一直延伸到西部地區的武威一帶,都呈現出了一片普遍植棉的繁榮景象。

有一次,當武威地區的棉花正值成熟之際,西征途中的龍玉堂特意停下車來,與當地的父老鄉親親切交談。

其中一位老農滿懷欣喜地告訴他:“如果一畝棉田管理得當,收成較好的話,可以收穫多達二十多斤的棉花呢!而且啊,現在市場上一斤棉花就能賣到一千文錢,相比之下,種棉可要比種罌粟划算多啦!種罌粟不但費時費力,還得小心翼翼地去剝皮、刮漿,實在麻煩。咱們還是多種點棉花好哇!”

毫無疑問,以種植棉花來取代罌粟,其核心目的在於徹底斬斷荼毒黎民百姓的鴉片源頭,與此同時,這一舉措也妥善地解決了民眾的溫飽難題,可以說是一箭雙鵰,兩全其美。

且說那馬岱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北地府與安定府。當他踏入這片土地時,目光所及之處皆是農民們辛勤耕耘著的農田,但其中所栽種的農作物種類卻頗為有限,僅有大麥、小麥、糜子、小米以及玉米等等。

經過一番瞭解,這些莊稼每畝每年的收成不過區區一百餘斤而已。面對如此狀況,馬岱靈機一動,腦海中浮現出了南方廣袤稻田裡那沉甸甸的稻穗。

遙想當年,他在平涼之時就曾嘗試教導那些勇敢計程車兵們試種稻穀,只可惜最終未能如願取得成功。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後來幸得安定知縣王啟春親自出馬,耐心指導當地農民再次進行試種。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的試驗竟然大獲成功,每畝田地竟能收穫多達四五百斤的稻穀!這個令人振奮的訊息傳來,馬岱欣喜若狂,當即下定決心要大力倡導並引導廣大農民投身於水稻種植之中。

除去棉花和糧食作物之外,革命軍對於農業生產的推動可謂不遺餘力。

他們積極鼓勵百姓們廣泛開展植桑、養蠶活動,並致力於畜牧業的蓬勃發展。

不僅如此,在那荒山野嶺、無垠曠野以及道路兩旁,革命軍更是號召眾人大量植樹造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傳統的家蠶養殖之外,他們還大力提倡培育山蠶這種獨特的蠶種。為此,各地政府官員不辭辛勞,深入實地考察調研,最終發現居然存在足足五種樹葉可供山蠶食用,它們分別是槲葉、橡葉、青槓葉、柞葉以及椿樹葉。

他們詳細地描繪並記錄下那五種樹木各自獨特的形態特徵,並透過各種渠道向公眾公佈,呼籲眾人一同踏上尋覓這些樹種的征程。

熊大在擔任甘肅省省長期間,曾滿懷豪情壯志地宣稱此舉乃是“為甘肅謀得萬年之福祉”。

不僅如此,他更是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