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暗蔚蕪者眨�蔚蕪者鍘逼鶇埠派�炱鵠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陰差陽錯(1)

1

浩祿雖然是夷水區民工團的民工,但並不是那種下苦力的民工,而是全脫產蹲辦公室的文書。浩祿沒有帶糧食來,但朱團長讓他在伙食團先吃飯記賬,等以後他有機會回區裡給浩祿落實政策,參加生產隊裡分配,分配後再跟民工團結夥食賬。

儘管這一段時間心情壞透了,但全新的工作給浩祿帶來了新奇感和力量,使他漸漸地振作起來。他存心做出一些成績來,報答朱團長的知遇之恩。他每天挖空心思地採寫民工團的新聞,貼了八分錢郵票往縣廣播電臺投稿,電臺裡差不多每日都能採用“浩祿來稿”。

只有晚上的時間,是屬於浩祿自己的。多少次,他一個人徘徊在白鳳灘的江邊,看著從上游夷水區方向流淌而來的清江水,想念著遠方的覃怡紅。多少次,他曾跟覃怡紅一起坐在江邊,幸福地暢想未來,而現在,覃怡紅已嫁作他人婦,浩祿坐在江邊的礁石上,形單影隻,像失偶的孤雁,獨自哼唱著那些古老而憂傷的情歌:

昨日與姐同過坪,風又吹來雨又淋。風又吹來撐不得傘,雨又淋來交不得情。人不害人天害人。

生不丟來死不丟,摳砣泥巴捏頭牛。泥牛放在田坎上,開口吃草也不丟。半路里丟郎短陽壽……

有一天浩祿正在新辦一個專欄,專欄的主題是“弘揚長征精神,工作爭創一流”。當然這個主題是朱舜團長提出來的。

原來,位於湖北西南部清江下游的巴山縣,被一些民族學專家們認為是中國土家族的搖籃,同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蘇區。廩君後裔的土家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大革命時期,賀龍同志六次來到這裡發動起義,親手點燃了革命烽火。一批早期革命黨人受賀龍同志的指令,在縣內建立了第一支以軍為建制的少數民族革命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這一時期,全縣參加赤衛隊的土、漢兒女達到一萬三千人,為革命捐軀的烈士達到六千二百人,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清江以及清江兩岸肥沃的土地。後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於執行錯誤路線而遭到失敗,碩果僅存的十三名紅軍跟著賀龍走上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路,而從九死一生的長征路上倖存下來的僅有李華達一人。在經歷了長征考驗和大大小小數百次戰鬥之後,李華達雖然身上有八處槍傷留下的疤痕,而且是二等甲級殘廢,但他卻頑強地活下來了,並一步步成長為解放軍總參謀部辦公廳副主任兼行政管理局局長,被授予少將軍銜。

朱舜告訴浩祿,李華達將軍也像很多功績卓著的將軍一樣,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他被下放到北京郊區大興縣的一個農場裡勞動,一去就是十年。一九七五年鄧小平復出以後,李華達將軍才重獲自由並官復原職。一九七六年春季李華達將軍攜夫人宋玲回過一次家鄉,那一次他回縣後聽說家鄉人民因“十年###”和人民公社體制的制約而仍然十分貧窮,很不滿意,異常憋悶。當時縣革委會負責同志為了接待好李華達將軍,專門請某區革委會弄了一條四五斤重的娃娃魚送到縣招待所來。沒想到,在接風宴上,將軍拍了桌子,整個縣城都被拍得為之一震。將軍痛心疾首地說:“我們搞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嗎,可現在仍然是一窮二百,財政不能自給不說,老百窮得連褲子都沒有穿的,我們的良心何在?我這個當官的回來了,你們搞這麼些山珍野味倒是捨得動腦筋!你們說,我怎麼吃得下去!你們說說看!”縣革委會負責同志只好尷尬地換了幾盤普通的家鄉小菜,但李華達將軍終於沒有吃得下去,倒是在一餐飯之間流了三次眼淚。後來他聽彙報說家鄉盛產木瓜、獨活、厚朴、黃蓮、紅梔、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