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在漢王府究竟過的如何還未定數,而謝老爺此時還不打算把所有賭注都下在漢王身上,慧馨本人則是一萬個不願去漢王府的。
慧馨想到二姨娘給的玉佩得找個放心的地方存放,便讓木槿託人買了幾塊樣子相似的玉佩,與其他的首飾分了幾個盒子,交給木槿和木樨共同保管。而二姨娘給的那塊她則粘在一本“女誡”裡放在了書箱的最下層,謝家的女孩子人手都有一本女誡自是不會有人來借這本書的。
過完年,三老爺和四老爺兩家相繼上路赴任去了,而大老爺一家本以為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卻沒想託漢王的福,大老爺放任了京畿州牧,雖仍是六品,但京畿附近的官職一向是肥缺。因離京近,大老爺準備過了十五才去任上,而大太太和幾個長房的子女都留在京裡,這樣也可順便照顧幾個年後要下場科考的少爺。
時光如白駒過隙,二月初三很快到來了,慧馨一大早就起來了,一番梳洗後吃了頓飽飽的早飯,沒了丫環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做,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啊,告別了老爺慧馨坐上了前往女士院的馬車。。。
正文 第十章
正文 第十章
女士院坐落在燕京城外的西北方,是京郊土地延伸入雁河的一個半島,雁河則東西橫貫燕京。半島與京城銜接的地方是大片的良田和山林,前朝皇帝將這裡劃歸為皇莊,並在半島上建了行宮,後來馮皇后就把行宮改建為了女士院所在地。
女士院的叫法其實是官方的稱呼,民間則把這片園子稱為靜園,因正門上的匾額馮皇后親筆所提“寧靜致遠”得名。
各家有女子要入園的都要早早的出發,馬車一路行去,路過繁華安靜的富人居住區,又路過熱鬧繁華的商業街,直到郊區的碼頭,人聲從稀少到吵嚷。
馬車停在了燕磯碼頭,大太太二太太帶了四小姐慧妍一起過來的,眾人送行只能到此。碼頭已被宮人清場,只有入園的人家可以進入。該交代囑咐的之前都已經說過了,倒是站在人群后面的木槿眼淚汪汪的看著慧馨,連木樨臉上也是不捨。
行了拜別禮,慧馨獨自往碼頭深處行去,那邊早有宮人在那裡擺了桌椅等候。一位小火者躬身行來詢問了慧馨幾句,又引她到一張臺子前簽了名,旁邊站成排的宮女中便有人過來領著慧馨向停靠在碼頭邊的畫舫行去。
那畫舫停靠的地方離簽名的地方有段距離,一路走去雖仍是春寒料峭的時節,慧馨的額頭上仍是冒出了一層薄汗。慧馨掏出一條手帕抹了抹額頭的汗,對著側身走在稍前的宮女說道,“姐姐怎麼稱呼?這大冷的天裡一早就在這裡忙真是辛苦了,姐姐要不要停下休息一會?看這滿頭大汗的擦一擦吧。”說著慧馨又從袖筒裡拿出一條手帕遞給了宮女。
這宮女回身接過慧馨遞來的手帕,看了一眼。手帕乍一看不起眼,只繡著簡單的一朵梅花,用的料子卻是彩錦。宮女不動聲色地將手帕塞進了袖攏裡,一改剛才的面無表情給慧馨行了個禮道,“奴婢春禧給女公子請安,奴婢謝女公子體恤謝女公子賞”
慧馨聽得一愣,面上卻只是微笑著點點頭,看著態度明顯變化的春禧很自然的問起靜園的情形。春禧毫無保留的講述了靜園的規矩和這兩天的安排,慧馨盯著講的興起的春禧的側影,心中一動慶幸自己做對了。
春禧一直將慧馨領到船上安排好座位才離開,慧馨環顧四周,見已經有七位小姐在座,便行了個禮才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其他幾位小姐也起身回禮後又坐回位子,眾人都沒有多餘的言語,顯然這幾位應該也得到了宮女的提點。
隨後又進來三位小姐,大家同樣行過禮,滿了十個人便有宮人過來通知大家船要開了。船漸行漸遠,畫舫的船艙兩側掛著厚厚的簾子,不過偶爾仍有風會吹起簾子的一角,可以看到外面雁江上來往的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