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的反映也應算是一種自然反映吧。

徐川這次從異國回來,是應中國古樂研究會之邀,為籌辦紀念他父親 —— 古樂老前輩徐弓豪先生誕辰70週年的一場專場音樂會而來。

徐弓豪先生是國內古樂界首屈一指的專家、學者、著名古樂演奏家、教育家。他對中國古代樂器和古代音樂的研究以及演奏等方面,造詣頗深。特別是對古琴、古琵琶、古箏、壎以及洞簫等古樂的研究方面堪稱一絕。古琴、古箏、壎、古琵琶等這些樂器哪一樣都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就拿“壎”這種非常古老的樂器來說,早在大約七千多年前就在我國的浙江、陝西以及甘肅等一些地區出現,並一直流傳到了現代。作為在中國土生土長起來的這種古老樂器,其發展演變過程蘊含了華夏民族古老文明及其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壎這種看上去十分平常的樂器,最初是鳥兒的啼叫聲引發了先人的智慧和想象。原始的壎是用黃土泥巴捏製而成,有些像橄欖果的樣子,多為單孔,吹出的聲音比較單調,最早是在人們勞動之餘作為消遣之用的簡單樂器。我國在七十年代初從河姆渡出土的壎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到了商代以後,壎比初期和夏代就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改進,製作壎的材料也呈現出多樣性。有陶製的,石制的和獸骨製作的等,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還有的形如梨子和橄欖形狀,而且也有了三音孔和五音孔的壎,吹奏出的音樂也豐富了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秦漢以後,壎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有的位置愈加突出,這一時期的壎已經作為宮廷音樂始登大雅之堂了。歷經數千年的滄桑演變,到了近代,壎,在製作工藝以及演奏技法上陷入到瀕臨失傳的境地。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弓豪先生就開始了對壎這一古老樂器的潛心研究,成功製作出一批具有現代風格的壎,並進行了成功的演奏。

弓豪先生還善演奏古琴和古箏。古琴亦稱瑤琴、玉琴等,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與古箏是兩種風格相近又有明顯區別的古代樂器。古琴的琴面上裝有七根弦,故有七絃琴之稱。演奏中右手撥絃有散、泛、按等音色變化,其樂曲非常動聽。我國曆史上,春秋時期的伯牙、師曠、孔子;漢代的諸葛亮、蔡文姬以及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等都稱得上是古琴大師。而古箏因在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地故有秦箏之稱。古箏在漢晉以前為十二絃,唐宋以後增為十三絃,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絃或十六絃。傳統演奏技法是用右手的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音色的變化,其音韻悠遠綿長。

此外,弓豪先生對古琵琶的研究也十分深奧。琵琶既能表現大氣磅礴之勢,如《霸王卸甲》、《大浪淘沙》以及表現古戰場的《十面埋伏》等,又能夠表現出纏綿幽怨以及花前月下之情之景,如《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等,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琵琶曲。

弓豪先生早年就開始創辦古樂研究班,並最先把古樂引入到了我國的高等學府,為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和為古樂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我國古樂界的一代宗師,他所培養的弟子遍及海內外,可謂桃李滿天下。

只可惜弓豪先生英年早逝。正當他在事業上如日中天,大放光彩之時,一場病魔把他拖入了絕境 ……

徐川從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薰陶和指導之下走上了音樂之路。他跟隨父親專攻古琵琶演奏並顯露出了他特有的天賦,在國內外舉辦的大型比賽中多次拿獎,正可謂將門虎子。

這次徐川回到家裡以後,等待他的只有他的媽媽,還有來自於貴陽的一厚沓信件。

貴陽寄來的這麼多信,使他深感吃驚。又聽到媽媽講述她曾專程到貴陽去會見文若揚時的情景,更是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