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7章 石碑刻史

國史裡的這幾處記錄,他也聽說了。

就是與爺爺拓跋珪有關的家事。

其實在那時的鮮卑族內,根本不是事。

只不過世風、道德評判標準變了。

他也還沒想好怎麼對待。因為自己確實下旨給崔浩,要他“務從實錄”。

他倒是沒料到崔浩會自作主張刻史於碑,並且公之於眾。

自己出發前,曾下過密詔:皇帝不在平城時,由太子監國。

太子應該知道這事吧?

宗愛見皇帝沉思,便站直身子,眼觀鼻、鼻觀心,一聲不吭。等候皇帝示下。

拓跋燾回神,擺擺手,緩緩道:“宗愛,你派人去傳太子來吧。”

宗愛行禮,應了一聲“喏”,轉身出去。

安樂宮。太子府。

一間偏廳裡,太子拓跋晃站在上首,兩旁立著的是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城。

拓跋晃來回踱了幾步,停住道:“皇上已經回宮了?沒有通知啊!孤沒出城迎接,這如何是好?…”

他穩穩心神,抬手示意:“現在急也無用了。都坐下說話吧,這裡沒有外人。”

二人對望一眼,待拓跋晃落座後,才分別在他下首兩邊的榻幾前坐下。

鮮卑族與匈奴、氐族、羯族、羌族人一樣,原本是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住帳篷、氈房,無論在室內室外,都是席地而坐。

可是他們南下中原後,坐姿進化卻比漢族高明,一早搞出了胡幾、胡凳。甚至有了靠背椅子。

最明顯特點是:桌、案高度提升,配合凳、椅,小腿可以自然伸展。

也就是說,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桌、案、凳、椅,已經與後世區別不大。

二人坐下後,拓跋晃問:“看兩位樣子,應該還有事?”

任城看著仇尼道盛。

仇尼道盛道:“稟太子,確實還有一件事,恐怕也不是小事。《國史》完工後,崔司徒命人將《國史》和他的《五經注》一起,燒錄在石碑上。同時悄悄在城南置辦一處園子,將石碑全部栽在那裡。昨日園子撤去圍障,《國史》完全公佈了。”

拓跋晃聽了,頓時震驚不已。

崔浩、高允編纂鮮卑族國史,這是十年前父皇下旨詔要辦的事。

皇帝詔書中,還特別提到“務從實錄”四字。

十年來,對某些史實的記述,崔、高二人有分歧。這點,拓跋晃也知道。

不少鮮卑貴族收到風聲,也多有議論。對崔浩不為拓跋先祖避諱的寫法,非常憤怒。

皇上之前雖然囑咐崔浩要“務從實錄”,但皇上也不可能贊同毫無保留公開先祖的秘事吧?尤其是不怎麼光彩的事!

這才剛成書,崔浩就如此大膽,竟然在皇上沒有明確表態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公之於眾了?

拓跋晃思緒翻湧,稍微平息後問:“高侍郎是什麼反應?”

任城答:“高侍郎對崔司徒做法不以為然。他放言說:刊史於石、公之於眾,一旦內容分寸被刻意解讀,崔司徒一門將萬劫不復,吾等參與纂史之人,也無一能倖免啊。”

拓跋晃點點頭,道:“道盛愛卿,你去一趟高府,讓老…請高侍郎鄭重其事,不能馬虎。必要時要當機立斷採取切割行動。”

仇尼道盛聽了,起身,行禮。不發一言離開。

高允是太子老師,而且一向與拓跋晃交情深厚。拓跋晃希望他儘可能少些受到牽連。

拓跋晃接著對任城道:“任愛卿,一切皆有定數。碑林這事,必有人會大做文章,各人只能自求多福。你先回去吧。低調點,當心宗愛手下。”

任城聽了,起身道聲“多謝殿下”,恭敬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