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0部分

上三牲,告訴祖宗們:啊呀,某某已經移到了某地去為王了,這就可以了。

直到此時,中山王劉非,這才激動的走到殿中,跪下來,拜道:“臣非蒙天恩,敢不為陛下效死?”

移封到高闕和陰山之間為王,可能對別人來說是折磨,但對劉非來說,這就是天籟!

已經一本滿足,別無他求了!

劉徹於是站起身來,開始執行劉氏天子封王或者移封諸侯王后的傳統——訓誡!

後世對於劉氏這個內部的訓誡所知不多,殘留的史料也只有武帝的三王之封時的記載。

但可以確信,起碼在文景之時,這個制度就已經確定了。

封王必訓,這是劉氏為了維繫宗室團結,同時告訴天下人,自己給與這位諸侯王的使命的舉措。

就像劉氏政權的無數法律和政策一般。

醜話要說在前面,制度和牢籠也必須先立起來。

一般來說,沒有諸侯王敢於違背皇帝冊封他時訓誡的內容。

因為那跟找死沒有區別。

皇帝三令五申,曉瑜清楚了,你還犯,那就是目無君上,大不敬,當死!

劉徹持著天子劍,走到劉非身前,對著匍匐在地的這個弟弟,嚴肅的道:“秦人云:大河之間,陰山之中,沃土千里,阡陌萬畝!於戲!奚爾心,備事於耕,用政於勤,戰戰兢兢,乃惠乃敬,毋棄爾民,毋失爾土,毋近宵小,維法維則!書雲: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於戲!保國艾民,王其戒之!”

劉非連忙恭身拜道:“敬聞聖命,敢不用心謹奉?至死不改!”

“善!”劉徹點頭,然後走回御座。

醜話已經說在前頭了。

劉非要是敢跟劉仲一樣,看到匈奴人入侵就夾著尾巴跑,不顧其國家和百姓。

那也就別怪劉徹不認兄弟之情,手足之義!

“臣必永為漢輔!”等到劉徹回到御座坐下,中山王,哦,不,蒙王劉非才再次拜道。然後,他恭敬的退回自己的位置。

從今天開始,中山王國,至少是劉非的中山王國不復存在。

其百姓,或將與劉非一起,遷徙到遙遠的新國家,也或將繼續留在原籍。

能帶走多少人?

這要看劉非這些年來,在中山王國做的怎麼樣?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劉非的王宮官吏宦官侍女以及王宮衛隊、大臣及其附屬的佃戶、工人,都將隨他一起遷徙。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劉非就是他們的主君!

劉徹半閉著眼睛,坐在御座之上,思考片刻後,忽然出聲,道:“御史中丞!”

他的眼睛看向那位御史中丞。

其實,最開始劉徹是不願意任命張寄為御史中丞的,他跟屬意出生齊魯,曾經擔任齊國內史的牛抵。

因為牛抵聽話,而且有能力。

但奈何晁錯堅持要求選用張寄。

最後沒有辦法,劉徹只能同意。

現在看來,晁錯這個傢伙還真給劉徹出了個難題!

可能有人會覺得,劉徹跟張寄在演雙簧。

但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肯定不瞭解漢室的運作。

在整個漢家王朝體系之中,天子雖然至高無上。

但有三個地方,皇帝的命令不管用。

第一是丞相府,丞相要是覺得皇帝的命令有錯誤,那就可以不鳥。

有本事,皇帝可以換相。

但沒換相之前,還是乖乖跟丞相商量吧!

當年,北平文侯,故安文候,乃至於平陽懿候,都是靠著丞相的特權,將君權擱在一邊。

而皇帝除了換相外,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