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在姓氏前冠以字首稱呼他人,如“老張”、“小趙”、“大李”等,試想諾把“老”、“小”、“大”這些字首加在“苟”姓之前,會出現怎樣的一種尷尬局面。這些“苟”姓人從小就飽受遭人戲謔的折磨,而他們的兒女更是厭惡此姓,紛紛要從母姓。那麼問題就來了,苟家人的先祖為何要弄出一個讓子孫難受的姓?根據商州公安分局的調查,在該區沙河子鎮石門溝村姓“苟”的宗族有500多口人,村子裡建有一座“敬宗堂”祠堂,是苟姓宗族世代聚集紀念祖宗的活動場所。據《商州市志》和《敬宗堂》家譜記載,他們的先祖是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徙到商州來的,他們原本是姓“敬”的,只是為了避一個皇帝的名諱才將“敬”改為“苟”的,“避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門大學問,簡單地說,這是種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善。根據複雜無比的諱法,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實在繞不開的就要避諱,常見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的字來代替要避諱的字,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稱改頭換面的奇怪現象。根據諱法規定,皇帝的名諱是無條件要避的,屬於最高諱,全國的人都要遵守,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由“敬”而“苟”就是這麼來的。當然,有時皇家也會體諒老百姓的難處,他們在給皇族取名時,儘量取單字短名,以此減少要將來要避諱的字數;或是儘量選取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清聖祖康熙帝生了20幾個成年兒子,拜近年來的清宮影視作品所賜,大家對他們都挺熟的,什麼太子爺、大阿哥以至四爺、八爺、九爺、十三爺,但如果不翻《康熙字典》,估計沒幾個人能把這些阿哥的名字都念對。只是這種情況只限於國運長久的大王朝,對一些剛打下天下的新皇帝,就考慮不了那麼多了,敬本是常見字,用作姓氏的也不少(如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之所以要被迫改為苟,就是因為運氣不好,碰上了一位姓名中有“敬”的新皇帝。
這位皇帝叫石敬瑭,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他的名字當中有一個敬字,因此他治下的各色人等如果姓名中有帶敬字的,對不起,只能改名。這“五代”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奇怪的稱呼,在人們的印象中,“代”這個稱謂應是用來指稱歷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王朝,例如漢代、唐代、明代、清代等,而始於後梁,終於後周的所謂五代卻是五個名不符實的王朝,其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始終只相當於當今河南、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及周邊幾個省份的一小部分(後唐曾經短暫地取得漢中和四川之地),比不過三國時期吳、蜀、魏當中的任何一國,也不如南北朝時南朝宋、齊、梁、陳中的任何一朝。這五個王朝存在的時間加起來也只有52 年,各個皇帝在位最長不超過7年。不過幸好五代名不符實,否則全中國姓敬的人可要難受了,也許敬一丹今天也要申請改名。
石敬瑭建立的後晉是五代中的第三個王朝,他頭尾只當了不滿7年的皇帝,在五代中不算短,在中華帝王史上卻只能算是孩兒輩的,後晉王朝二世而亡,一共只存在了10年,按理說這樣一個短命小王朝的皇帝本沒有什麼可談,文治武功固然不值一提,昏庸殘暴似乎也排不上號,但就是這樣一個各方面都不出彩的皇帝,在�